近日,文化部針對人民網網友在部委領導留言板上提出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農村文化活動建設”、“打擊假唱、假演奏”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以下為文化部回應全文:
人民網網友留言:農村文娛活動少!尤其是冬天農閑時,農民都貓在家里打麻將,沒有別的事情做,很多農村的民間藝人空有手藝也無處施展。鄉鎮舉辦文化活動本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式,但又面臨著經費和人手等諸多問題和困難,希望文化部能加大對農村文化活動的建設和支援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多挖掘民間文藝人才。(匿名網友 IP:59.57.12.★)
文化部回應: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斷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建立;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穩步實施,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統籌機制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村文化事業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許多地方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云南省圍繞“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開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創建活動,創辦“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通過“文化育民”服務農民,提高綜合素質;創立“農村文化產業合作社”,通過“文化富民”服務農業,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創建“農民演藝協會”,通過“文化樂農”服務農村,促進和諧鄉村建設,有效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安徽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打造“中國農民歌會”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有效帶動了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廣西按照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的思路,依托村級組織辦公場所,在1000多個行政村建設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形成了融宣傳教育、文化娛樂、衛生保健、計生咨詢、體育鍛煉、信息服務、科學普及于一體的為農民群眾服務的綜合平臺,有效推動了當地農村文化的發展。
盡管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部分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仍然“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對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缺乏自覺意識;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總量少、比重低,城鄉差距仍然較大;縣鄉文化隊伍數量不足、業務素質偏低,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村文化發展的需要;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導致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分散,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以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機制尚未建立等。
農村文化建設是包含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配備、體制機制建設等多個環節的系統工程。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不能單兵突進,必須考慮農村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從整體上采取措施加以推進:一是設施設備不足問題仍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難點,要充分發揮各級財政的作用,加大投入,著力改善縣、鄉、村文化設施落后的狀況,為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創造基本條件;二是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加大對農村文化骨干的培養和扶持,著力建設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三是建立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在政策、資金、人才方面加大對農村的傾斜力度,建立城市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口幫扶機制,使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學組合,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四是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保障機制,明確政府在農村文化建設上的主導責任,建立健全農村文化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村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構建農村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五是創新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規范和服務標準,強化服務功能,建立群眾文化需求的反饋和公共文化評估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村文化建設格局。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