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中國·觀察)從“信息公開”到“網絡互動”——“信息時代”群眾路線求解
蘭州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民警梁濟祥每天8點一到辦公室,就迅速打開電腦,在微博上一一處理網友的問題。他的身份是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蘭州公安在線”負責人。
今年3月,“蘭州公安在線”在新浪和騰訊兩個網站上線,過去5個月,這個微博的粉絲迅速增加到5.7萬個。“蘭州公安在線”的后臺管理平臺上,數萬條網友發來的私信和評論記錄這個“官博”的成長之路:出入境手續怎么辦、戶口怎么遷移、家里老人走失了、小區門口有人打架了……梁濟祥和另外3名同事都一一解答,或轉交相關部門處理并在微博上答復。
“和傳統群眾意見的處理形式不同,在微博上,處理每一條都有數萬雙眼睛在看著,在公眾的監督下,我們不能馬虎,更不能懈怠。”梁濟祥說。
5個月的發展,“蘭州公安在線”受到網友的信任。今年6月份,幾位網友來到蘭州市公安局,要求看看這個“官方微博”到底怎么運行。
“信任來自互動。”梁濟祥說,就是每天堅持通過微博與網友交流互動,增進了相互了解和信任,讓公安局和市民的距離縮小成了“網上鄰居”。
今年1月份,甘肅“政務微博矩陣”上線,這個陣營包含 14個地市和56個省級部門的官方微博,開通當日,甘肅“政務微博矩陣”的聽眾達到了130萬。據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介紹,這些微博已經成為各個部門與網友交流的最主要渠道。在全國范圍內,“官方微博”已經成為政府和群眾之間的一座橋梁。
“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準則之一,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黨員干部執行群眾路線采用最原始的方法,走進地頭、坐到坑頭,和老百姓拉話聊天。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互聯網在逐步普及,民意表達有了新的渠道,信息時代怎么走群眾路線?這成為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個課題。
過去10年,這方面的探索邁出了兩大步:第一步通過互聯網實現了信息公開,第二步利用微博等手段實現網絡互動。群眾路線搬到了互聯網上。
10年前,政府“觸網”還算是新鮮事,而今,政府網站、數字政府對各級黨委政府來說已經像一張辦公桌一樣普及。官方信息、政府通報等多種途徑等成為網民了解和監督政府行政的便捷渠道。
“由于當時的技術缺陷,網絡問政并不能實現政府和網民的即時互動,單純公開信息對老百姓來說還有點不過癮。”西北師范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積銀說:“政府公布的是不是老百姓愿意看的,老百姓的想法、意見能否進入到政府的視野?”
當時的一種意見認為,如果不能針對群眾關心的問題,信息公開就是把一張貼在通知欄里的政府信息搬到網上而已,這種政府自說自話的“單向思維”亟待改變。
有問題就有探索。2009年,廣東、云南等省區政府部門探索“網絡發言人”制度,首次將新聞發布從新聞發布廳搬到了虛擬網絡空間上,提問者也不再僅限于媒體記者,而擴大到普通市民。當年的“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來到中國政府網訪談室,首次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據統計,在這次兩個小時的交流中,網民共發來提出問題的帖子30萬個,還有數萬名手機用戶發來短信。隨后,溫家寶連續多次在全國“兩會”前與網民在線交流。
而此時,網民對一種從外國傳來的“推特”網絡平臺逐漸產生興趣,他們用這個平臺交友互動,也用它來表達對政府工作的看法,人們給它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微博”。2010年,“微博”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年也被稱為“微博元年”。
兩年后,和曾經的政府網站一樣,政府官方微博在各級政府的工作中逐漸普及。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截至2011年12月份,新華網等四大網站上的黨政機構微博達到3.2萬個,今年以來這個數字仍在迅速激增……
“群眾走到哪兒,政府工作就在哪兒。”甘肅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秦生說,民意上了網,政府的眼睛耳朵嘴巴就得上網,群眾路線在變中求解。
當然,求解并不是開微博那么簡單。“網絡是平臺,更重要的在網下政府的工作要有改變。”梁濟祥說,如何在網民的監督下改善工作是最核心的環節。
“我們正在探索一整套的機制,讓網絡民意成為促進工作的真正推動力。在這方面,所有的政府官方微博都有共識,正在努力探索。”梁濟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