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十年·統計報告)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新進展
2010年9月17日,在黑龍江省八五六農場,幾臺大型拾禾機械進行作業。 新華社發
國家統計局16日發表的一份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稱,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有序轉化,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報告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措施,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擴大,內、外需協調性顯著增強。
“尤其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內需的強勁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的不足,對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2011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貢獻率則由2002年的7.6%轉為負4.1%。”
與此同時,我國消費需求穩定增長,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居民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以汽車和旅游為例,2011年底,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8.6輛,比2002年底增加了17.7輛;2002至2011年,國內旅游人數從2002年的8.8億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26.4億人次。
同期,我國民生類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加強。2004-2011年,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速為22.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年均增速達24.4%。
報告指出,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貿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內外需不平衡狀況逐步改善。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優質農產品比重明顯上升,農業基礎地位不斷穩固。糧食生產扭轉了一度下滑局面,實現了“八連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技術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整體素質穩步提升。
報告認為,我國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目標,以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實行減扣稅、貼息、增加財政補貼、提供優惠信貸和資本市場融資優先、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和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