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多年持續高增長,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也面臨“成長的煩惱”: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長期積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凸顯。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代表們認為,這一部署既是著眼于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也有助于拓展未來發展空間,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構建均衡發展的新格局。
構建擴內需長效機制,促進“三駕馬車”協調拉動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不平衡,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失衡。代表們認為,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擴大內需特別要擴大消費需求,構建長效機制,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
要讓百姓“有錢花”。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祝作利代表認為,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要讓百姓“敢花錢”。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投入大幅增加,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目前覆蓋面仍然較窄,保障水平不高,許多居民不敢放開消費。云南怒江州委書記段躍慶代表認為,只有健全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障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筑社會保障安全網,才能讓老百姓解除后顧之憂。
“擴大消費需求離不開消費條件的改善。”海南省教育廳廳長胡光輝代表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教育、文化、休閑等需求不斷增強,要通過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來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代表們建議,未來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進出口齊頭并進,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保持并增加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又充分發揮內需潛力巨大的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將現實差距變為發展機遇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代表們認為,這有助于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將現實差距變為發展機遇。
區域協調,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扶持。“目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祝作利說,國家應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區域協調,要進一步發揮條件較好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代表們認為,要鼓勵東部發達地區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繼續發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在引領全國發展中的引擎作用。
深化區域間的合作。段躍慶認為,未來要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充分發揮東部地區力量雄厚的優勢,幫助和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通過科學引導,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產業有序轉移,加快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加快農業現代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差距仍然是城鄉差距,最大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是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城鄉一體化改革,必須堅持富民優先的鮮明導向,加強整體設計和系統安排,切實保障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有力有序推進。”江蘇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代表說。
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強基礎、補短板,重農抓農絲毫不能放松。”段躍慶說,要確保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著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著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構筑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激活農村自身的各種生產要素,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胡光輝建議,統籌考慮城鄉公共資源分配,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未來要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農城鄉利益關系,推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們建議,把促進人口城鎮化作為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任務。抓緊制定并有序實施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農民工并逐步實現均等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同時,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合理引導人口流向和產業轉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