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9日評論版文章:溫家寶總理在2月7日舉行的座談會上說,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是社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權利。他進一步強調,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發展的平衡。
這意味著更多的教育資源需要被轉移到不發達的農村地區,不僅保障這些地區的孩子們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接受小學到初中的九年義務教育;而且保障他們在九年義務教育結束之后,可以進一步接受其他教育。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教育學家就意識到,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農村的貧困落后和農民的愚昧無知。那時,中國就建立了大量的鄉村學校,向農民傳授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和生產技能。
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一直致力于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仍有不少家庭貧困的孩子因為負擔不起學費而輟學。由于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艱苦的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工作,目前,很多的鄉村代課教師都沒有教師資格證,也不能享受正式教師應有的工資待遇。
在中國西南城市重慶的山區,有將近3萬名學生,由于家離學校很遠,中午不能回家吃飯,為了省錢,不吃中午飯。除了接受更高的教育以獲得更多知識,那些生長在貧困落后地區的孩子沒有任何出路。然而,教育的落后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落后又造成教育投資的不足,因而陷入了經濟與教育相互牽制的惡性循環之中。
盡管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中飛速增長,然而中國的教育投資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低于5%這一世界平均水平。這一數字在去年僅為3.5%,在落后農村地區,教育投入所占的比例則更低。
因此,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教育資源應向農村等貧困落后地區傾斜。
我們需要實施一系列的政策來提高落后地區的教育水平,僅僅為這些地區的孩子提供九年義務教育是遠遠不夠的。
國家應當實施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這些地區從事教育工作。他們應當比發達地區的教師獲得更高的收入,同時,他們在當地的落戶也應獲得國家的補貼。
此外,國家還應投入更多資金新建教學樓、購進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學環境。
如果當地政府對教育足夠重視,教學條件早就得到大幅改善了。然而 在某些地區,豪華的政府辦公大樓與破舊的學校教學樓形成鮮明的對比。
因此,如果各級政府切實關心學校教育,那么十年后教育資源的平衡將不再是困擾中國的難題。(中國日報記者 朱淵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