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村官有“三寶”
扎實工作、踏實做事是做個好村官的最佳途徑。在近兩年里,恰逢國家扶持“三農”,一系列優惠政策相繼出臺,如庫區移民獎勵、退耕還林、“兩翼”農戶萬元增收扶持、新農合、農村養老保險等,這些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實事、好事。為了把這些政策貫徹好、落實好,讓村民們滿意,我晚上抓緊時間充電,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以及與工作緊密相關的知識。同時更做到“腳勤”、“口勤”、“腦勤”,推動這些政策落地、生根、開花,讓村民們實實在在地受益。所謂“腳勤”,就是為了宣傳政策和為村民解決問題,我往往要走上十幾里的山路,進家入戶;所謂“口勤”,就是不厭其煩地宣傳政策。山區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對政策的理解有限,加上思想較為傳統,我就為他們反復解釋,真正“吃透”政策;所謂“腦勤”就是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提升“兩委會”的辦公規范化。我將所學的數理統計原理和電腦知識結合起來,建立了基本數據庫,在人口普查和計劃生育普查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致富不走尋常路
帶領村民致富是“村官”最緊迫的使命,而庫區的“三農”工作,又和其他地區不同:交通不便,各種信息的獲取更是溝壑重重。要改變這些,非一日之功,也許需要幾代人的艱辛努力。近年來,本村大多數年青人都出外打工,開闊了視野,特別是針對山區的特殊氣候,回鄉搞起了養殖業和種植業。我就利用自己在大學所學的農業、畜牧業知識,和他們共同探索致富路,編制可行性報告,向市、縣爭取各方面支持,成立了葡萄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由分散種植到集中連片規模種植的過渡。兩年來,本村村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0余元。
兩年的農村工作里,偶感挫折和孤獨,我也曾悄悄落淚;遇到村里超生戶的責罵,我也會委屈傷心;得知往日同學已有高收入,我也生出一些茫然……但我依然不悔“村官”這條路。當我給孤老病殘送上溫暖,是他們由衷的感動讓我堅持;因為當我給孩子們送上黨和政府的關愛,是他們快樂的微笑讓我堅強;因為當我為村民們每做一件小事,是他們質樸的感謝讓我充滿力量。
來源:發展論壇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