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8月26日四川綿陽、松潘報道:按照地圖的指示,袁志偉走到規定路線的起點處,點了一下GPS,開始記錄起點周圍的生態環境。41歲的他在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10年,有豐富的野外監測經驗。他和其他兩位同行一起,在起點處隨機做了3個一米見方的小樣方,測量竹子有多高、節莖有多大。
做完記錄以后,一行人沿著路線繼續前行,沿途只要發現熊貓的足跡、食跡和用來產仔的樹洞都要做記錄。如果發現了新鮮的熊貓糞便(一般顏色偏黃或者偏綠),他們就用保鮮袋裝好,帶回實驗室去做DNA檢測。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大約七十名野外監測人員來到位于四川綿陽的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大熊貓種群數量進行了為期10天的調查。工作人員分成22個小組,一共跑了100多條線路,詳細記錄了每條線路上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野外調查完成后,中科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對采集來的熊貓糞便和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檢測。等到九、十月份,第四次熊貓普查將在全國推開,屆時將把這次在王朗試點調查的方法和經驗推廣到其他自然保護區。
“事實上,這種調查不會很精確。”王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佑平說:“人所走到的范圍畢竟是一個很小的范圍,我們最后得出的也只是個大概的數字。”
盡管如此,目前采取的調查方法已經是現有的最好的方法。
測量竹子咬節,估算熊貓數量
這次全國熊貓普查距上一次已有十多年。1999-2003年,第三次普查發現我國共有1596只野外大熊貓(不含年齡在一歲半以下的),其中有1206只分布在四川,273只在陜西,117只在甘肅。
和上次普查一樣,第四次熊貓普查也采用了咬節法。保護區工作人員從熊貓糞便里提取未消化的竹子和竹節,測量它們的長度。假定每只熊貓的口徑是不一樣的,那么根據殘留竹節的長度,就可以判斷這些糞便是幾只熊貓留下來的,由此可以分析得出熊貓的數量。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對新鮮的熊貓糞便進行DNA檢測。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腸道里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粘膜,會把糞便包裹起來,使竹節不至于劃傷腸道。粘液里可能會有活的細胞或者已經死亡的細胞,研究人員可以從中提取DNA來進行個體鑒別。
但是,DNA檢測法并不十分可靠。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物種項目主任范志勇介紹,研究人員從熊貓糞便中提取DNA的時候,DNA已經隨著細胞的死亡破碎成很小的片段,其相似性變得很高,鑒別能力變弱了,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很多誤差。
根據2006年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科學家通過DNA檢測發現,王朗有66只大熊貓,而五年前的全國普查卻顯示該保護區只有27只。
“我們感覺王朗的熊貓應該有40只左右,”陳佑平說。自上次普查以后,王朗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每年都能發現三只小熊貓。有幼崽不斷加入,說明這個種群在增加。
“我希望保留一個好的棲息地,讓熊貓在這來回很舒適,讓它們在繁育交配季節在這個地方很活躍,”陳佑平說。“它們不一定都在王朗,轉過山去可能就到其他保護區去了,但需要有這樣一個核心的地方,這才是王朗對整個熊貓種群穩定的貢獻。”
公路建設威脅熊貓生存
十年一次的普查能幫助人們了解熊貓正面臨哪些新的威脅。過去10年來,道路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和高鐵的發展——把熊貓的棲息地切割成了碎片。
動物不像人,可以翻越橋梁、穿過公路。它們往往會回避障礙物。如果一條高速公路從棲息地里穿過,它可能會把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動物家庭完全隔離開,使兩側的熊貓不可能接觸。
范志勇說,棲息地的破碎化使個體和個體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基因不能進行交流,于是乎熊貓后代的智力會出現問題。近親衰退會導致一個點一個點的小家族不能繁衍下去,逐漸成為空白。等這些空白點都連接起來,熊貓就大面積滅絕了。
從綿陽開車去王朗,九環線是必經之路。這條從成都到九寨溝的環線是四川的一條旅游干線,從兩個保護區之間穿過去,一邊是甘肅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一邊是九寨溝的勿角保護區。據王朗保護區管理局工會主席傅曉波介紹,這條路上車流量很大,把兩邊的動物隔離開了。
在九環線的東半環上,建筑工人正忙著打通一條隧道。隧道位于平武縣和九寨溝縣交界處的黃土梁,全長4910米,預計2012年5月完工。屆時,從綿陽到九寨溝至少能提速半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