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8月26日評論版頭條文章:利比亞叛軍包圍并攻入的黎波里說明了什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多哈中心的沙迪·哈米德說:“利比亞確認了外部角色(即美國和歐洲)在阿拉伯為自由而戰之中仍可以扮演決定性的作用。”
哈米德所說的外部角色——主要是美國——的作用至少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一些參加過基地組織,后被美國關押在關塔那摩的利比亞人于釋放回國后加入了利比亞叛軍行列并成立了自己半獨立的軍事組織。對此,美國方面心知肚明,但由于推翻卡扎菲政權是當務之急,美國沒有要求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解除這些人的武裝。雖然有消息說,不久前喪命的利比亞叛軍指揮官尤尼斯就是死于這些人之手,但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樂見叛軍勢力的擴大,所以仍然把這些“昨日的敵人”看作是“今日的盟友”。
其次,但可能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提供了北約軍事打擊卡扎菲政權的主要力量。
2011年3月19日北約開始利比亞軍事行動之初,美國曾承擔過行動的指揮之職,首批打擊利比亞的“戰斧導彈”也是從美國軍艦上發射的。不久,美國將指揮權“交還”北約,由一位加拿大將軍出面指揮,結果北約本身存在的“問題”就在利比亞軍事行動中體現了出來。
按照大約兩個月前卸任的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的話說,北約在后冷戰時期面臨著巨大的“預算壓力”——美國在冷戰時期承擔了北約50%的預算支出,冷戰結束后,歐洲安全形勢趨緩,但美國承擔的預算支出卻不降反升,達到了總額的75%。現在,由于十年來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再加上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美國不得不大幅減少軍事預算,所以美國的北約盟國應相應地承擔更多的份額。
然而,歐洲所面臨的金融危機和預算壓力一點兒也不比美國少,實際上婉拒了蓋茨的要求,在利比亞軍事行動中也是這樣。蓋茨抱怨說,“北約這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軍事聯盟在對一個人口稀少的國家、軍事機器落后的政權進行了11個星期的作戰后,就有許多盟友出現彈藥短缺,又一次要求美國給予補充。”
抱怨歸抱怨,美國還是“沉默地”承擔了北約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主要負擔——它沒有公開“收回”指揮權,宣稱除了個別情況外,它所參加的行動主要集中在監視和偵察等依賴電子手段的“非直接軍事行動”方面——面對國內提高國債上限和大幅削減預算的激烈辯論,美國政府自然不能引火燒身,公開宣稱自己要承擔北約利比亞軍事行動的主要責任,但“非直接軍事行動”在打擊卡扎菲政權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則是不能小視的。
十年前打響的伊拉克戰爭標志著電子戰或者說是網絡戰開始“主宰”戰場,這在北約對利比亞軍事行動中也不例外。
利比亞行動一開始,由許多軍界人士參加的美國網絡安全論壇就提出了“網絡黎明項目”,建議美國通過滲透利比亞網絡對利民眾進行煽動性宣傳,以取得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一般的效應;同時該項目還暗示,美國應運用“震網蠕蟲”攻擊利比亞煉油企業的檢測控制與資料采集系統,以破壞正常生產,削弱利比亞的國力。不過,由于卡扎菲政權在戰爭一開始就關閉了全國的網絡,也由于利比亞的煉油企業在戰爭開始不久就停了產,所以“網絡黎明項目”還未來得及實施就胎死腹中了。
然而,在戰場上,美國的電子偵察機和無人機卻是派上了用場。由于具有不分晝夜地發現目標和干擾對手的能力,美國的電子偵察機通過給其他北約盟國的戰機指示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確實使親卡扎菲的部隊在野戰中遭受巨大損失。另外,美國的無人機攜帶有空對地導彈,除了偵察功能外還可以定點打擊目標,而卡扎菲的一個兒子和數名孫輩就是死于美國無人機的攻擊之下。
面對北約咄咄逼人的攻勢,卡扎菲必須改弦易轍,這可能使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崇拜的偶像——埃及前總統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
在1948年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作為年輕軍官的納賽爾和他的部下被以色列軍隊包圍在費盧賈地段。在補給中斷,彈藥匱乏的情況下,納賽爾身先士卒,率領士兵堅守陣地,絕不投降,一直到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實現停火后才返回埃及。為此,他被譽為“費盧賈之虎”,由此也奠定了后來他成為埃及共和國締造者和阿拉伯世界領袖的人望。
8月下旬伊始,面對戰場不利的局面,卡扎菲采取了一種被人稱為“抵抗地段”的新戰略——放棄野戰,將對手吸引到的黎波里城內進行持久性的巷戰。北約軍方人士承認,“對的黎波里這個有200萬人口的城市環境,實施空襲遠比以往打擊的目標‘復雜得多’,”而不加區別得狂轟濫炸則難以承受道義上的譴責。
8月23日,媒體報道稱,原先估計為卡扎菲實施“抵抗地段”戰略的堡壘阿齊齊亞兵營已被利比亞叛軍所占領,但分析人員顯然沒有像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官員那樣對此感到樂觀:一是因為沒有抓到卡扎菲,二是此前國家過渡委員會曾宣布過卡扎菲的次子賽義夫·伊斯蘭已被叛軍俘虜的消息,而數小時后賽義夫卻令人驚訝地出現在外國記者面前,宣稱有關他被俘的消息完全是謠言——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的信息缺乏可信度。
叛軍剛剛進入的黎波里時,人們斷言卡扎菲的前途只有三條:被俘虜、被擊斃和主動投降。然而,現在,理性的分析人員無論情愿與否,還需要加上第四條——卡扎菲利用其在的黎波里經營多年修建的、迷宮般的地道繼續和叛軍進行周旋和作戰。如果有一天叛軍無力再支撐下去,不得不撤出的黎波里,而卡扎菲復出,甚至因此得到他夢寐以求的“的黎波里之虎”的美譽,看來也不是絕對不可能出現情況。
德國戰略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存在“迷霧”,它使人難以準確地預測到未來的戰局。現在,利比亞的戰事現在還未結束,因此籠罩在這個國家的“迷霧”依然存在。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yuzhongnet.com/cndy/2011-08/26/content_1319473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