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30日言論版文章:中國持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據稱其中約70%是美元資產,特別是美國國債。考慮到美國政府的債務不斷攀升,以及標準普爾下調其信用評級,中國顯然要停止積累美國國債或開始減持其美元資產。
但是,且不說把美元資產迅速轉成其他貨幣比較困難,這樣的舉動也可能導致美元價格的暴跌,這樣一來又可能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與此同時,中國的美元儲備也將大幅貶值。此外,還沒有其他的資產(黃金、白銀或其他商品)能容納中國所持有的巨額美國國債。
中國無意危害國際金融系統,但是作為債務國的美國也應該理解其最大的債權國的需要和核心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中國可以開始減少美元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而開始使用其自己的貨幣——人民幣。事實上,中國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已經與一些國家簽署了外匯兌換協議。這些國家包括巴西、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和冰島。在2011年4月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領導人同意在他們之間的交易中推廣使用他們自己的貨幣進行結算。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立幫助人民幣國際化又邁進了一步。這樣的市場已經在香港和新加坡運行,未來能在更多與中國大陸有大量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建立。隨著更多中外公司采用人民幣交易,以及他們越來越頻繁地需要買賣自己的貨幣以換取人民幣,離岸人民幣中心將逐漸發展。甚至倫敦、紐約、悉尼,以及更多的亞洲城市,都可能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
但是人民幣應該成為儲備貨幣嗎?或更確切的說,人民幣準備好成為儲備貨幣了嗎?答案很簡單:“沒有”,因為中國的貨幣仍不具備儲備貨幣的一些屬性。
第一,儲備貨幣最重要的屬性是它必須能完全兌換。人民幣現在只能以經常賬戶或交易賬戶兌換,不能在投資或資本性賬戶中兌換。這部分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因為中國在經濟改革的最初幾年遭受了資金不足,于是實施了資本管制,盡管現在情況已非如此了。
第二,必須允許人民幣在市場中自由浮動。中央銀行仍將人民幣的價值維持在固定值內,盡管自從6年前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后,,人民幣已經升值了約30%。
第三,中國的債務、證劵及資本市場的深度和成熟度都不足以應付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
如果人民幣現在沒準備好成為儲備貨幣,那將來某個時候行么?人民幣是否應該成為儲備貨幣這個問題已經引發了國內外的討論。
擁有儲備貨幣的一個明顯優勢在于,只要其他國家愿意以外匯儲備形式持有該貨幣,儲備貨幣擁有國就可以發行相應的貨幣。換句話說,儲備貨幣國家可以印大量鈔票,來購買外國資產,而不用擔心此舉會加劇國內市場的通貨膨脹。
擁有儲備貨幣的缺點是,儲備貨幣國家必須為大量貿易或預算赤字做準備,以便其他國家能積累足夠的貨幣量用以儲備交換。由于中國現在已經和很多國家都存在貿易順差,要經營貿易逆差將需要完全改變其貨幣路線。這將給中小型企業造成打擊,它們不能應對人民幣價值暴漲帶來的后果。
人民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或儲備貨幣不僅要靠中國政府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要靠貿易、金融和投資, 這三項是決定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和方向的外部力量。
人民幣的價值一直在被重估,這個過程仍會繼續。某個時候,它會找到與其他貨幣的平衡點。只有到那時,中國人民銀行才能不用為其匯率波動而煩惱。(作者是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Michael N.T. Tan 編譯 張斯 編輯 裴培)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