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王小寧教授為共同責任作者,青年教師凌飛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完成的《Gen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ison of two non-human primate animal models, cynomolgus monkey and the Chinese rhesus macaque》(《食蟹猴與中國恒河猴兩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在《Nature Biotechnology》(影響因子31)在線發(fā)表。該重大成果的取得實現了華工生物學院教師問鼎自然系列雜志零的突破,也是生命科學創(chuàng)新學院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據了解,該項目破譯了靈長類動物獼猴屬的食蟹猴與中國恒河猴的基因組,這是繼人類、黑猩猩、印度恒河猴之后的第4和第5種靈長類動物基因組。該研究成果的取得是猴遺傳背景工作框架的又一重要階段性成果,對更好地了解靈長類的進化過程和遺傳背景差異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新藥評價與研究、靈長類動物學、基礎醫(yī)學、群體遺傳學和系統地理學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為進化醫(yī)學研究奠定了科研基礎。
該項目在華工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首任院長王小寧教授歷經十年的策劃和推動下,由華南新藥創(chuàng)制中心及國家“973”計劃資助下,由華大深圳基因研究院聯合華南理工大學、華南新藥創(chuàng)制中心、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多家單位進行。王小寧教授課題組主要承擔基因組測序后大量的補漏和驗證工作,包括單核苷酸替換、大量的插入、缺失及染色體重排的海量驗證,尤其是重要疾病基因在食蟹猴與恒河猴群體中的遺傳變異研究。在此研究基礎上,該課題組下一步會對這些重要疾病基因在HIV發(fā)病機理中的重要作用做更為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這是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獻給學校的一份完美答卷。”王小寧十分自豪。自2009年3月“華工—華大”基因組科學創(chuàng)新班成立以來,創(chuàng)新班同學共有20人次分別以并列第一作者等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志上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3篇,但由華工青年教師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發(fā)表高水平論文還是校史首次。該高水平論文由王小寧教授作為共同責任作者,青年教師凌飛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杜紅麗副教授、王菊芳教授、卓敏講師以及研究生王濤、韋麗瓊作為署名作者,歷時兩年的潛心研究終獲突破,實現了青年教師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深層合作,為今后青年教師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來源: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通訊員 劉慧嬋 樊麗)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