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廣令”確有民意基礎。漫畫/李曉宜(資料圖片)
禁止電視劇中途插播廣告,明確電影貼片廣告經營權,觀眾權益從此能高枕無憂嗎?
繼熒屏“限廣令”叫停電視劇插播廣告之后,銀幕上貼片廣告的經營權又在歲末被明確歸屬。國家廣電總局日前出臺的《關于促進電影制片發行上映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貼片廣告的經營權將逐步回歸到影院,制片方不再經營貼片廣告。
廣告,這個讓制片方、影院、電視臺熱情追逐,卻讓觀眾避之不及、大呼無奈的話題,再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對影視劇的最大受眾咱老百姓來說,新政策到底是能把影視廣告數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疇,還是在強力打壓下使其變相生長,變本加厲地闖進他們的文化生活,這才是關鍵問題。
隨著中國電影票房突破百億大關,貼片廣告的效果也在業內越來越被神話。在影院這樣相對黑暗密閉的空間投放,且觀影人群以白領階層和大學生為主,傳播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至于價格,據了解,在一部電影前貼30秒鐘到60秒鐘,廣告花費僅300萬元~500萬元,跟植入廣告一比較,性價比高出很多,難怪眼下看一部電影先“搭”十幾二十分鐘廣告的現象比比皆是。
“很長很過分”的貼片廣告,水到底有多深?
據全國最大的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咨詢”的研究報告稱,2010年中國電影貼片廣告市場規模達到4.2億元,比2009年增長82.6%,預計到2012年有望達到9.4億元,其增速是互聯網等新媒體廣告的2~3倍。
記者調查發現,有4億元規模的電影貼片廣告市場中,利益鏈條已十分完備,片方、影院、廣告商都在不顧一切捍衛自己的“奶酪”,卻早已把觀眾利益拋在腦后。
除非能力有限無人問津,制片方對搭車廣告的態度向來是多多益善,在一些制片人、導演眼里,廣告多甚至是影片受歡迎的標志。
而對于影院來說,貼片廣告如今已成為票房分成之外新的盈利點,為了擠出時間把下一場廣告貼上,不等片尾字幕放完就亮燈甚至掐斷片尾。“虎頭蛇尾”已成全國電影院放映時的通病。
據“藝恩咨詢”統計,中國影院數量從2005年的1243家增長到2009年的1687家,預計到2012年將突破2400家。整合后的影院資源和新的廣告投放模式帶來了市場的繁榮,也提供給廣告主更多選擇。而模式與由此而來的管制問題,仍將是各公司探索的主題。
影院里的廣告越來越多,已是不爭的事實。以157分鐘的《變形金剛3》為例,據悉,“貼”著《變3》的拷貝或數字盤的廣告是7分鐘,但到了各影院放映時,貼片廣告的時間就變成了從10分鐘到17分鐘不等?!短粕酱蟮卣稹肪透鋸埩耍瑩{查,在某些影院其貼片廣告長達25分鐘,但就在觀眾怨聲載道之時,片方也連連喊冤:原本9分鐘的貼片廣告,既沒違反廣電總局不超過10分鐘的號召,也在觀眾可承受范圍之內,那這25分鐘的超長廣告又從何而來?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的貼片廣告往往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片方或發行方在影片拷貝中“貼”上的廣告;另一部分則是由影院或院線私自招商而來的廣告,不僅廣告品牌隨意,它的廣告時間也由影院自主安排,貼片廣告越長,影院自然也就賺得越多。
那么,由影院獨自經營貼片廣告之后,他們又會用什么來約束自己?盡管一些院線負責人稱,廣告利潤主要都被廣告公司收走,影院只收放映的錢,所以影院不會冒著失去觀眾的風險去做對自己利益并不大的事,但還是有不少人擔心,制片方和電影院圍繞著廣告經營權的經濟糾紛,最后很可能是觀眾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