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經濟|社會|熱圖|專題|節會|人事變動|地方企業|文化 •  旅游|
中國在線>專題>2011專題>新聞媒體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動態
來自人民 植根人民 服務人民
2011-08-25 22:13: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打印文章 發送給好友 分享按鈕

新聞工作根植于社會實踐,又要服務于社會實踐,基層是實踐一線,群眾是實踐主體,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這是新聞工作本質屬性的要求。到基層去,也是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的一把鑰匙。

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作為主流媒體,在紛繁蕪雜的輿論環境中的方位與作用是什么?在我看來,就是主流價值的詮釋者、優質報道的提供者、職業倫理的堅守者、社會分化的彌合者。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和信息傳播能力,在新的媒體格局中形成影響力。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來自哪里?不僅要靠我們對新技術、新媒體的把握,不僅要靠我們掌握更豐富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不僅要靠更雄厚的媒體實力和更科學的業務流程,更要靠我們自身對于黨的新聞工作本質的堅守,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真正了解群眾的思想脈搏、利益關切、實際需要,真正成為黨和政府連接人民群眾的橋梁與紐帶。

我的故鄉在老區延安。記憶中,從張思德墓到棗園“幸福渠”,從“精兵簡政”到大生產運動,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是寫在書本上的文字,更是實實在在的人與事,是老百姓的口口相傳,是共產黨人真真切切的行動。

走基層,“接地氣”,以群眾為師,這也是浸潤在人民日報這張報紙基因里的傳統。報社編委會對此高度重視,近幾年在報紙的擴版增容中,我們創辦了緊貼群眾生活的“新農村周刊”、“民生周刊”,創辦了專門的“連線基層”版。去年,編委會直接部署,報社組織了多路記者,到我國幾個集中連片的重點扶貧地區采訪,到最艱苦、最貧困的地方,進村入戶和農民促膝談心,了解國家扶貧政策的成效和當地推動發展的思路。今年,報社又在“人民觀察”欄目推出“走進基層黨組織”系列報道,記者到最基層的黨組織采訪,去感受我們這個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的根基。在更多的日常報道中,群眾立場、群眾視角、群眾語言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我們的版面上、報道中。

作為一名記者,“新聞工作是干什么的”、“怎樣做好新聞工作”、“誰來評判新聞工作”,這些都是需要始終思考、不斷求解的問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

讓報道散發更多泥土芳香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農村采訪室副主編 趙永平

對于跑農業的記者而言,“農民朋友盼什么”、“我們應該登什么”、“我們要有什么樣的新聞生產力”,這些問題常常在我們耳邊回響。

因為我們正處于“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你不說、晚說或說不到位,就可能被邊緣、被淘汰;因為我們正迎來矛盾交織的時代,許多熱點問題繞不開、躲不過,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會漸漸喪失權威、喪失影響力;因為我們從事的農村報道,天然來自田間地頭,你不去“接地氣”,兩眼一抹黑,報道哪來生命力?當前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使命,是增強新聞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報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深入基層,才能抓住“大魚”。經濟社會部這些年反復強調“迎著問題上,朝著基層下,面對群眾走,向著深處挖”。農村報道更是根在基層,深入鄉鎮,長期研究,不斷積累,才能緊扣時代脈搏,把握好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去年,我們農村采訪室記者行程五省區,用時兩個月,完成了長篇調研述評《希望田野上的斑斕畫卷》,以嶄新的視角、鮮活的語言、生動的實例和深入的分析,回答了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怎么走這一重大問題。中央領導同志高度肯定,指出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黨報在戰略性重大問題上的指導能力”。中央有關部門、農村問題專家和廣大讀者給予好評,認為對中國農業問題說得比較透。可見,這些從土里刨出的新聞報道,一樣可以立意高遠,攸關大局。

深入基層,才能抓住“活魚”。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創刊以來,一直堅持“三貼近”,要求記者采訪到田間地頭,進村入戶,“用農民的話,說農村的事”。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山西省副省長的《住村筆記》,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就是因為文章以生動細節反映了當下農村的真實狀況,抓了“活魚”。

新時期“三農”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對農村報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也應該審視自己:走基層,是蜻蜓點水,還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馬觀花,還是帶著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編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動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徹,深入才能使新聞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只有作風踏實 才能文風扎實

人民日報社貴州分社社長 龔金星

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意義重大,對我們進一步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回答并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名地方分社的記者,實踐告訴我,如果只是跑機關、泡會議、編材料,就會離生活、離群眾、離實際越來越遠。作風的漂浮必然帶來文風的呆板,沒有基層的生動細節,缺乏群眾的鮮活語言,我們的新聞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深入一線,勤走基層,做到不是在現場,就是在路上,時時感受群眾的喜悅,關注群眾的疾苦,傾聽群眾的呼聲。

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貴州分社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學習,練內功。多采寫留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新聞作品,就必須著力在建設學習型分社上下功夫,想全局,干大事。要向地方的干部群眾學習,把握當地的發展脈搏,跟上他們的前進步伐。要在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要多研究問題,多探討規律,貼近實際,了解基層,特別是貴州的歷史、現況、面臨的問題和破解的思路等,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見證和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作用。

二、重服務,多奉獻。實踐表明,駐地方記者只有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患難,全身心融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我們工作在貴州,生活在貴州,要進一步增強群眾觀念,提升服務意識,運用手中的新聞工具多為貴州辦實事、辦好事。

三、正風氣,守紀律。人民日報是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記者是新聞工作者,也是黨的隊伍中的一員。作風正、紀律嚴,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一貫要求。因此,對每一個記者而言,個人形象和所寫的報道同等重要,要時時處處表現出黨報的好傳統、好作風。要把作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嚴格以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進一步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

讓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制度化

人民網總編室主任 周賀

對于網絡媒體來說,要清醒地認識到,從事新聞工作,上網不代表下基層,會使用網言網語不代表貼近群眾。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人民網改進報道、豐富內容,更好地擔負起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

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門和人民日報社的部署,對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思想上要重視,行動上要務實,明確目標和重點,細化工作措施,強化工作責任。總的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求每一名記者提高認識,深刻領會在新聞戰線開展這項活動的重要意義,確保活動有規模、有聲勢、有實效。

二是結合人民網實際,建立基層聯絡點,健全調研制度。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下去,編輯、記者分期分批蹲點調研,特別要堅持“骨干記者下基層”和“新進員工下基層”制度,提高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促使采編人員崗前和在崗培訓制度化。

三是根據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開辦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專題和專欄。編輯、記者要聽民聲、聚民情,搜集有價值的素材,為欄目策劃提供獨特的選題視角,力爭真實反映深入一線的所見所聞。

四是將活動成果納入考核和評比制度。加強跟蹤督查,總結經驗,及時反映在活動中涌現的典型,在人民網營造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氛圍。爭取通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推出一批優秀作品,培養一批優秀員工。

五是完善記者編輯學習交流、群眾意見反饋制度。建立培訓、內部交流、范文學習、群眾評議和新聞評獎等多種機制,定期邀請業界專家和基層群眾評點傳播導向和傳播內容,以此提升人民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總之,我們將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要求,一一細化在人民網的制度建設中,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

將群眾路線進行到底

京華時報副總編輯 張輔評

為了誰?為了人民。依靠誰?依靠群眾。我是誰?我們是承擔著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新聞工作者。

京華時報自誕生之日起,就按照人民日報編委會的要求,確立了以北京廣大市民為讀者對象的基本定位,堅持“三貼近”的辦報方針,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憂市民之所憂,盼市民之所盼,深深植根于普通市民生活之中,因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贊許。如果失去群眾路線和百姓觀念,京華時報將會被讀者拋棄,根本無法立足。

正是基于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京華時報在報道中牢牢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平民視角。在各類報道中,我們把北京本地新聞作為重中之重,在本地新聞中特別增加了社區新聞,在社區新聞中著重報道普通群眾。即使全國性的大型主題宣傳報道,我們也堅持“三個拉近”,即“拉近北京、拉近讀者、拉近民生”。比如,對全國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要求必須有“北京落點”;對“十二五”規劃的報道,精心編輯了“百姓讀本”;建黨90周年的大型報道,專門開辟了“北京記憶”。

也正是由于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求記者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現場。多條電話熱線,使北京市民與報社有了便捷的溝通渠道。只要是涉及市民生活的重要線索,記者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只要是市民反映突出的問題,都會組織記者深入調查。為了全程調查冒牌無公害蔬菜如何從造假到流入超市,記者連續暗訪一個多月,通宵不眠地跟蹤運菜車;為了揭開民航班機毛毯等用品未經清洗重復使用的情況,兩名記者應聘清洗工“臥底”清潔公司;記者跟隨警方蹲點,為攔截駕車的嫌犯,駕駛車輛被攔腰撞毀……正是靠著這種作風,才采回了大量深受讀者喜愛的鮮活報道,使報紙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得以不斷提升。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京華時報的編采隊伍比較年輕,社會閱歷很淺,采編經驗不足,采訪不接“地氣”,報道脫離實際以至失實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次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一個契機。我們一定要通過活動,在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上下功夫,在把握基本國情、增強服務大局上下功夫,在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提高服務群眾能力上下功夫,在培育良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上下功夫,在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馮媛


新聞熱搜
 
商訊
專題
社會共治 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
>> 詳細

各地新聞
>> 詳細
點擊排行
  平易近人中更顯大國領袖風采——俄羅斯友人眼中的習近平
國信辦將嚴打網絡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
 
視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今天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1314成人网| 婷婷激情狠狠综合五月|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男人的天堂|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成人免费小视频|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果冻传媒第一第二第三集| 免费视频爱爱太爽了| 边吃奶边摸下我好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 成年人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看v片网站|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国产女主播一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www成人在线观看|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软件|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和拘做受全程看|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唾|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