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小洞村,依山傍水的新農村一角
換一種思路扶貧
在富寧縣,文山州州長助理、上海駐文聯絡組組長胡春,首先帶我們去看散居在大山深處的山瑤。
從昆南高速皈朝口出來,在龍門鄉崎嶇的山路顛簸前行一個多小時,山越行越高越險,在接近山瑤村寨時,越野車也陷入泥濘不能前行。我們棄車徒步踏著泥漿,頂著雨水,攀巖爬坡,終于氣喘吁吁地走進山瑤巖正忠家。看到堆放在屋中間剛收獲的玉米棒,有近半是空白的,我們就明白這40多歲的漢子家為什么如此一貧如洗。貧困的程度和惡劣的生存條件,超出我們的想象。
走出深山,步入丘陵,我們終于來到上海援建的一座山瑤安置點——那剛。安置點位于富寧縣剝隘鎮金壩林場北部,是2010年3個山瑤外遷安置試點之一。為解決山瑤的貧困問題,上海援建干部與州縣創新思維,共同研究出“搬家、種樹、辦教育”的扶持發展思路,將原居住地極度貧困又喪失生存改善條件的山瑤人遷往相對條件較好的地段,通過建房扶持和綜合扶貧開發,使這部分特困群體真正脫貧。在那剛,我們看到幾排兩層樓房已完成主體建設,道路也已修通,工人們正進行交付前最后的整修。州扶貧辦副主任韋炳國介紹,這一安置點主要由上海援建資金建造的,州縣進行部分資金配套,總投資698.65萬元,計劃安置70戶350人,戶均建筑面積152.32平方米。為使山瑤從深山遷出不但能安居更要能脫貧樂業,縣里動用所有資源,將農場的部分土地置換出來,為每戶山瑤提供1畝耕地2畝林地,使他們具備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利用上海援建資金進行培訓,指導山瑤掌握生豬養殖、甘蔗油茶種植技術,使他們真正掌握脫貧致富的技能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