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官渡古鎮
1月12日至15日,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官渡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昆明官渡第二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昆明官渡古鎮拉開序幕。
聯展共有來自河北武強年畫、陜西鳳翔泥塑、陜西馬勺、陜西木板年畫、山西絳州木板年畫、云南民間甲馬、普洱貢茶制作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云子(圍棋)制作技藝、彝族刺繡、建水紫陶、個舊錫器制作技藝、苴卻硯制作技藝、官渡子君阿烏、彝族子君刺繡、官渡餌塊、官渡漢族彩扎、官渡漢族剪紙、官渡民間繪畫、鶴慶銀器、滇派內畫藝術、騰沖皮影、北京景泰藍、云南民族手工布藝、嵩明泥塑面捏技藝、呈貢棱角、彝族游氏刺繡、大理白族剪紙刺繡、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大姚縣樹吾拉彝繡等省內外30多個項目參加。其中國家級項目9個,省級項目11個,州市級項目10個;國家級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9人,省級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11人,還有10名民間藝人。
本屆聯展通過組織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富有地域特色非遺項目聯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搭建一個集“保護、展示、交流、發展”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薈萃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遺存下來的傳統手工技藝,讓人們直觀領略到傳統手工技藝的璀璨絢麗以及獨特魅力,并通過現場制作、實物展覽等方式,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營造濃郁的傳統節日氛圍,奉獻給春城人民一場別開生面的民間文化盛宴。
昆明官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剛介紹,舉辦這樣的活動目的是通過非物質文化聯展,提升官渡古鎮知名度,建設文化官渡,讓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非物質文化聯展為契機,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
本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與上一屆相比,規模有所提高。參展項目數量由26個增至30個,參展項目的組織與上屆相比也更為規范。王剛主任表示,這樣的文化聯展將持續舉辦下去,拓展和豐富項目內容,規范聯展動組織和管理,樹立非遺文化品牌,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非遺展會”。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仍面臨一些現實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存空間在漸漸減少,如何把非遺項目和文化產業的長效發展結合起來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
據了解,2004年文化部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云南省因其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成為全國的3個試點省份之一。
歷史悠久的官渡古鎮位于昆明東南郊,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唐宋時已是滇池東岸的一大集鎮。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還有官渡餌塊、官渡米線、官渡豌豆粉等民間廣為流傳的名小吃,被譽為官渡“三寶”,人文景觀豐富,濃縮了云南鄉村文化地域特色。
來源: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記者 李映青 實習生 劉雯文)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