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會合肥緊緊圍繞做好“招”字、“接”字和“效”字文章,全力做好承接產業“大轉移”的部署。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在2010年1月獲批后,在國家戰略規劃中,合肥成了“一軸雙核兩翼”中的最重要“一核”。皖江示范區的橫空出世,合肥承接產業“大轉移”的“戰車”如虎添翼。
不斷創新舉措,成就了合肥“全方位開放、科學承接與創新承接”的“經驗”。合肥承接產業轉移的經驗,主要指政府要準確定位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具體到合肥承接產業轉移的實踐,主要是做好“招”字、“接”字和“效”字文章。
在“招”字中,突出“堅持特色會展招商,堅持新興產業鏈條招商,堅持強化省外重點區域招商”。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曾指出:“要繼續強化皖江示范區品牌推介,完善產業承接載體建設,大力招商,引資選資,積極主動參與長三角地區分工合作。”
合肥市先后舉辦或承辦了徽商大會、中國企業500強大會、自主創新對接會等,組團參加廣交會、中博會、深交會等;圍繞京東方、彩虹玻璃等19個大項目,引進197家配套項目;由市領導帶隊,在國內外重點區域開展120余次招商推介活動。
在“接”字中,突出“堅持高層次、大項目、集群化、綠色承接”。按照“高端帶動、自主創新、重點突破、功能提升、進退有序”的原則,突出產業承接的針對性;精心策劃組織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圍繞汽車、家電等主導產業發展及產業鏈關鍵環節,引進上下游企業,引發“核聚變”效應;在引進項目時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筑起一道“防火墻”。
在“效”字中,突出“項目落得下,項目落地快,項目見效快”。針對項目建設實際,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全流程高效服務。工業類項目,除與環境關聯度較大的外,一般保證3個月之內辦完開工前的一切手續。在土地利用方面,除通行的經營性用地出讓“招拍掛”制度外,還建立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雙向約束”機制。
承接產業“大轉移”讓合肥嘗到了甜頭。京東方六代線來了,中鹽化工來了,熔安動力來了,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來了。2011年,全市招商引資總量達到1703億元,增長30%,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35個,到位資金1472.15億元,占同期全市招商引資總量的76.69%。目前,合肥固定資產投資的50%、地方稅收增量的5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量的70%、新增就業崗位的70%、新增規模以上企業戶數的95%都是外來投資企業貢獻的。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兩年來,沉甸甸的數字見證了合肥引領產業承接的輝煌。
2011年,
——合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36.6億元,占示范區總量的35.1%,增長15.4%,增速連續8年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合肥實現財政收入623.8億元,增長2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8.5億元,占示范區總量的38.3%,增長21.1%,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9位;
——合肥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98億元,增加值1489.7億元,占示范區總量的31.4%,增長23%,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1位;
——合肥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77億元,占示范區總量的38.9%,其中工業投資1336億元,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4位;
數字,令人感慨;數字,催人奮進。
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規劃的實施,短短兩年間,合肥,這片神奇而富饒的土地,運用“大招商”與“招大商”的“撬杠”,在“工業化”與“城市化”兩篇“大文章”中,推動科學承接與創新承接,實現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最佳結合,成為安徽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典范。
來源:中國日報安徽記者站(記者 曹微 實習記者 孫玲娟)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