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新區將搶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以提升未來發展競爭實力。
“威海高新區將搶占高技術產業制高點,以技術進步推動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使這里成為全國一流高科技園區。”威海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姜玉毅說。
經過20年的發展,威海高新區先后獲得全國“先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創建創新型科技園區”等稱號。目前,區內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6家,省級研發機構24家。累計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690項,其中國家火炬計劃62項, 實施“863”計劃34項。全區累計鑒定科技成果277項,其中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成果共78項。
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9家,高新技術產品280多種,占全市的5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的70%。多功能激光一體打印機占全球市場的35%;接觸式圖像傳感器占國內市場90%以上;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0%以上。
去年工業銷售收入460億元,其中73.8%來自高新技術產業。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先進復合材料三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正在培育發展新能源、軟件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
在推動科技創新中,該區把優化發展環境作為先決條件,制定出臺科學技術獎勵、專利獎勵、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每年拿出財政支出的8%用于科技事業發展,努力實現創新環境的最優化。
近年來,管委財政投資3億多元,建設了13萬平方米的創新創業基地,整合哈工大(威海)6萬平方米的研究院,引導民間投資建設了3萬平方米的民營孵化器,全區孵化總面積達到2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30多家。
目前,全區共吸引和集聚了各類人才26300名,其中聘用“兩院”院士29名。光威集團聘請23名日本、俄羅斯專家,成功研發出寬幅碳纖維預浸布、高精密模具等產品,改變了我國碳纖維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狀況,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碳纖維及后續產品生產基地。
雙豐、華菱、新北洋、聯橋國際等15家企業分別在加拿大、日本、荷蘭、德國等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借助外力搞研發,匯聚全球創新“智力”資源。
按照“十二五”規劃,該區到2015年工業銷售收入將達到800億元,年均增長15%。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海洋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占GDP的比重達到40%。
“十二五“期間,這個高新區將重點打造威高工業園、IT產業園、海洋高技術產業園三大園區。這三大園區,計劃投資310億元,到2015年,銷售收入突破690億元.形成碳纖維制造、醫療器械、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在全國有影響的高科技產業基地。其中以物聯網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將突破100億元,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30億元;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
姜主任特別強調,威海高新區將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高端設備制造業、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等。到2015年,實現收入突破100億元。
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依托80余家軟件創意及服務外包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動漫企業,培育壯大動漫產業,大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漫書刊、電影、音像制品、舞臺劇等,使這里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興基地。
圍繞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的形態,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在威海高新區設立研發總部,到2015年,省級以上各類研發中心達到45家,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4-6家,新增跨國研發中心10家。
引進國際化的領軍型人才,特別是引入以尖端項目為載體的研發團隊,重點引進100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2015年,全區人才隊伍總量達到3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5萬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來源: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記者 鞠川江 王倩)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