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一系列侗族鄉村音樂會在北京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盡管侗族歌曲并非首次登上首都的舞臺,但是對于北京的廣大音樂愛好者來說,有機會聽到來自民間最具有代表性的聲音仍然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這群來自貴州黎平縣的音樂人向觀眾展示了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大歌”。這一享譽盛名的民族音樂曾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遺產名單。
此次活動并不是由政府舉辦,也不是相關組織為了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侗族大歌”的表演者們來到北京純粹是為了讓這一民間藝術更加充滿活力。
多年來的文化保護教育,讓我們習慣性的將傳統民間音樂定位成了需要被保護的“遺產”,直到侗族藝術家通過他們的表演告訴人們,這樣的音樂同樣充滿藝術的生命力和活力。
侗族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千百年來他們用歌聲將歷史、文化和知識一代代的傳承了下來。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是兒童,青年或是老者,在每個侗族村寨你都能發現他們在歡快的歌唱。
5年前我曾經在黎平縣侗族村寨最純正的環境中聽到過大歌--在侗族標志性建筑鼓樓上,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正分成兩邊對唱著歌。他們的聲音回響在大山之間,同山間的溪水和林間的鳥鳴一起,構成了一幅至今讓我難以無法忘記的畫面。
想再聽見如此純正的侗族大歌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今越來越多的侗族年輕人離開了他們的家鄉,前往如廣東和浙江這樣的發達省份務工。這因為如此,能在北京再次聽見侗族大歌讓我感到十分的幸運。
在參加演出的表演者中,我遇見了5年前造訪黎平時結識的吳金妍。如今的她正已經成為這支侗族藝術家演出隊的領導者。吳金妍和她的老鄉一樣,離開家鄉在廣東省的一家工廠打工。但是她從來沒有失去對民間音樂的熱愛,也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在侗族作家、搖滾歌手吳虹飛的幫助下,吳金妍和她的朋友們開始了自己的首都之旅。他們在一個月內舉辦的4場演出吸引了無數北京觀眾前來欣賞,其中絕大部分觀眾是首次接觸到侗族大歌和侗族文化。在實現自己演出夢的同時,意想不到的出色票房也為吳金妍和她的伙伴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此次侗族藝術家們在北京的表演對弘揚傳統文化起到了一種“自下而上”的效果,這對于保護類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能讓人們生活的更加富裕和充實的傳統文化,才是真正需要保護和發揚的。
過去我們嘗嘗是采用“從上到下”的方式來搶救傳統文化。然而除非真正落實到個人身上,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來,研究機構錄制了成千上萬首民間歌曲,但這些歌曲僅僅在專業領域上發揮了作用,而不是廣大社會基層。相比學術論文,一場出色的音樂會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
然而類似的音樂會卻并不多見。如果人們想聆聽真正的中國民間音樂,就必須深入到該民族的起源地和居住地去,這也是我5年前前往黎平縣感受侗族大歌魅力的原因。可是并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和機遇,拿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來說,如果此次侗族音樂家們不是在北京演出,那么他們很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接觸到侗族文化和他們的音樂。
對音樂發展采取的態度是另外一個讓我對這群侗族音樂家心生敬意的原因。與許多旅行機構聘用少數民族歌手和舞蹈家來吸引游客不同的是,他們帶著自己的文化和音樂直接走向了觀眾,與此同時也能更好的調節和管理節目以及公平的分配收入。
在4場演出結束之后,侗族表演團決定留在北京繼續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盡管在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之前,他們仍然需要尋找一份工作來維持生計,但是和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相比,這群人們正在為家鄉百姓帶來新的希望和機遇。
我真心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傳統民間藝人帶著他們的音樂走進大城市,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好的保護他們的傳統文化遺產。同樣,也能讓城市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詳見2012年4月6日中國日報18版)
來源: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記者 穆謙 翻譯 趙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