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長李再勇
黔中經濟區,貴安新區,貴遵畢“金三角”,貴陽都地處核心,作為全省唯一一個超大城市,承擔著貴州經濟“火車頭”和“發動機”的重任。在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在黨代會工作報告中提出貴州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后,貴陽如何實踐?有哪些發展戰略?如何帶動貴州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日報記者專訪了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再勇。
談區域:共贏發展
貴州經濟的長期滯后,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版塊與版塊之間的割裂,缺乏統籌和聯動。
在貴州省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要求全省:“走出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
加強統籌和聯動,是貴州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路徑,栗戰書要求,抓緊制定和實施黔中經濟區、貴安新區、貴遵畢“金三角”等區域發展規劃,加快形成區域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面對省委部署和栗戰書書記要求,李再勇認為,省委、省政府提出黔中經濟區、貴安新區、貴遵畢“金三角”等發展戰略,順應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符合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的新要求,是貴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歷史選擇。
這也讓貴陽迎來最佳的歷史發展機遇。
“ 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地區的發展必須通過統籌整合區域內外資源,激活并優化區域內外要素配置,實現共贏發展。”李再勇說,這正是破解貴州經濟短板的關鍵鑰匙。
李再勇說,黔中經濟區、貴安新區、貴遵畢“金三角”等區域內,包涵著貴州發展區位條件最優越、資源稟賦條件最好、要素組配力最強的地區。
貴陽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區,具有教育、科技、文化、人才、金融、信息、物流等綜合要素的聚集和輻射優勢。聚合了貴州其他州市無可比擬的軟實力,是“發動機”和“火車頭”的不二之選。
遵義是川黔鎖鑰、黔北咽喉,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地下礦產資源和產業發展資源,是貴州經濟融入成渝經濟圈的最佳紐帶和橋頭堡。
畢節是胡錦濤總書記在貴州工作期間倡導成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實驗區,通過多年的實踐,具有很好的資源基礎、產業基礎。
安順、黔東南、黔南等擁有非常厚重的文化資源、優美的自然風光,形成一批優秀的世界級旅游產品。
在李再勇看來,正是各自地區的區位、資源、個性和稟賦存在唯一性、豐富性、差異性、互補性,決定了貴陽、遵義、畢節、安順以及黔東南、黔南和銅仁的發展具有很強的良性互補、良性互動,共生耦合的優勢,有利于構筑經濟發展的高地。只要把握好優勢、利用好優勢、強化好優勢,必將整合更大區域范圍內的要素資源,加快形成貴州更好更快發展的強大支撐。
談目標:高端謀劃
未來五年,打造一個什么樣的貴陽?
“高端謀劃、高位發展。”這是李再勇給出的答案,他說,貴陽作為省會中心城市和全省唯一特大城市,必須按照“作表率、走前列、做貢獻”,當好“火車頭”、“發動機”的總要求,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進行謀劃。
一是高端謀劃:緊扣“堅持走科學發展路、加快建生態文明市”的總路徑,按照國發〔2012〕2號文件要求,加快把貴陽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重要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爽爽貴陽”旅游休閑度假勝地。
二是高位發展:戰書書記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上提出,未來五年全省要實現“三高于、一達到、五翻番”的發展目標。今年年初召開的貴陽市黨代會和人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一先二超一提升”的奮斗目標。歸納起來就是三句話的目標:
“經濟實力更強。”李再勇說,按照在“全國增位次、西部求跨越、全省做表率”的要求,使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高于全省、高于東部、高于西部平均、高于貴陽過去的發展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在201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公共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同樣是在201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加快縮小與東部城市的差距,在全省后發趕超之路上“彎道超車”、加速跨越。
“生態環境更好。”李再勇,貴陽按照省黨代會報告“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城市,構建友好自然生態體系。到“十二五”末,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達到45%、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5%以上。
“幸福指數更高。”李再勇說,堅持把一切為了人民作為最大的工作價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價值追求,努力在“十二五”末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0元,在2011年基礎上實現翻番。同時要加強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要讓市民幸福指數達到93左右,要在十一五的基礎上提高五個百分點,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為全省跟全國同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同時當好全省后發趕超、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的排頭兵。
談帶動:發揮聚合效應
對貴州經濟的帶動和拉動,李再勇說貴陽的帶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要提高要素配置力。作為省會城市,要構建各種要素優化配置、聚集的優勢平臺,在經濟、科技、信息、文化、旅游、會展、交通等各方面提供要素配套服務,強化要素配置能力,為區域間物流的暢通、人流的集聚、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流動創造綠色通道、搭建高效聚集平臺,促進區域范圍內人流、物流、商品流、資金流、觀念流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創造出“1+1>2”的聚合效應,構建全省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二是要提高輻射帶動力。通過城鎮化帶動戰略的實施,在城市空間、城市規模、城市經濟、城市就業、城市服務等方面增強更大的承載功能,發揮更大的極核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三是要提高創新發展力。充分利用貴陽高等院校集中、科研院所集中、創新型龍頭企業集中、創新人才集中的優勢和較為完備的創新體系,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觀念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等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帶動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的加速提升。通過創新,加快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談路徑:“三化”統籌 綠色轉型
對于發展的路徑,貴陽將“三化”統籌發展,綠色轉型趕超。
李再勇說,在城鎮化方面,貴陽著眼于輻射力、帶動力的提升,規劃建設“三區五城五帶”,即貴安新區、雙龍新區、北部新區,百花新城、龍洞堡城、天河潭新城、花溪新城、北部工業新城,二環四路城市帶,貴陽至安順城市帶、貴陽至畢節城市帶、貴陽至遵義城市帶、貴陽至凱里及都勻城市帶。
同時,貴陽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做大城市經濟總量,構建與新型工業化相配套、與城鎮化進程相促進、與城鄉需求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努力打造為區域經濟加速發展服務的要素配置核心平臺。 通過加快城鎮發展,提高貴陽對各種要素的配置能力、文化、科技、經濟、信息、生產要素的配置能力,通過五年努力,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從160平方公里提高到380平方公里,努力實現在現有基礎上新增城鎮人口150萬,使城鎮化率達到75%,高于全國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城鎮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 90%。在工業化發面: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的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的培育,一手抓存量的放大、一手擴增量的擴張,千方百計做大做強工業經濟。重點發展裝備制造、航天航空、生物醫藥、特色食品、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通過新型工業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和發展轉型,努力實現好貴陽經濟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支撐實現“十二五”的目標,力爭在“十二五”末,全市工業生產總值達到3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8%。
在農業現代化方面,貴陽按照“立足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產業調整,立足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經濟發展,立足農民、跳出農民抓農民增收致富”的思路,圍繞現代農業、市場農業、效益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山區農業向都市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同時,通過土地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節約大量農村勞動力,讓農民從耕地走向城市、走向工廠,把農業產業化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抓好農民轉移培訓,讓廣大農民從耕地轉到工廠,從農村走向城市,轉變為現代產業工人和參與各種現代服務業的城市居民,通過勞動力的轉移、收入結構的轉變和農民素質的提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通過綠色轉型發展加速趕超。按照貴陽市第九次黨代會和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了“構建六大生態體系”的戰略部署,致力在綠色轉型發展的軌道上實現在全省、全國的彎道超車、后發趕超!特別是在“三化”同步發展中全面植入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生態從嚴保護、資源深度開發、生產清潔低碳、產業升級高效”的總要求,加快構建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綠色工業為支撐、綠色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經濟體系。在“好”中求“快”、“快”中保“好”,更好更快的加快貴陽的發展。到“十二五”末,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55%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全市單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14%。
談開放:經濟向外
“開放對貴州帶來的活力在某種意義上比改革帶來的意義還要大。”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再次在黨代會上強調開放對于貴州的意義。
李再勇對此深以為然,他說,貴陽不僅要加強經濟的對外開放,還要加強觀念上的對外開放。
貴陽更好地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集中精力圍繞重點產業招商,千方百計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充分運用外資激活內資,通過招商引資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十二五”期間引進內資5000億元、利用外資 25億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萬億元以上。通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全面提升我市經濟發展的外向度,力爭“十二五”末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00億美元。
在加大經濟對外的同時,也要加強觀念上的對外開放。李再勇說,貴陽正在籌備干部到外省甚至國外“取經”學習,學習先進的管理。
同時,將構筑“精神高地”加速經濟發展。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發揚“開放創新、團結奮進”的貴州時代精神、“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精神,以及貴州干部用背篼背走貧困的精神,深入開展“五帶頭”活動,切實鞏固創文、創衛成果,繼續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大力提升發展創造力、干事凝聚力、決策公信力、工作執行力和隊伍戰斗力,一天也不耽誤地奮力追、全力趕、努力超,沖出“經濟洼地”,致力在“全國增位次、西部求跨越、全省作表率”,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來源: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記者 蘇江元)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