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貴州省黔東南州舉行的一個以“鄉村文化保育”為主題的公益論壇上,部分專家指出,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正日益受到快速工業化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威脅,傳統民族文化亟需得到更好的保護。
位于西南的貴州是我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最多樣化的省份之一。
因此,貴州成為騰訊集團所屬騰訊公益基金實施鄉村文化保育實驗的重要基地。2009年以來,該基金啟動了多項慈善計劃,旨在保護貴州當地民族文化,消除貧困,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日前,基金會在貴州黎平縣主辦該論壇,旨在以黎平出發點,討論如何保護中國鄉村文化,特別是中國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100余名當地政府領導以及來自全國的學者和民間公益組織代表參加了該論壇,并充分發表各方意見。
“當今我國許多民族文化都面臨嚴重威脅。很多少數民族村寨正快速從中國文化版圖中消失了,這一現狀令人堪憂,”清華大學教授張小軍在作論壇主旨發言時上說道。
他還表示,貴州的許多少數民族傳統生活方式,比如農耕山地文化正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而逐漸改變,這一過程也使得許多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漸漸沒落。
“盡管我們不可能阻止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但我們確實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獨特的文化,并將它們一代代傳承下去,”兼有民族文化專家身份的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補充說。
他指出,保護傳統民族文化,不能不顧時代潮流地倒退到封閉狀態下保護,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與時俱進,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地保護,例如,利用現代化、數字化科技促進民族傳統藝術的保存。
據悉,騰訊公益基金會計劃自2009年始,五年內投資5000萬元,通過發展當地教育,培育年輕少數民族歌師,建立民族生態博物館等形式進行傳統鄉村文化保護及其它公益項目。這些工作的目的在于傳承寶貴的民族藝術,如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大歌。
騰訊公益負責人表示,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鄉村去城市謀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收入,導致越來越少的年輕人能接觸到并繼承這些傳統的民族藝術形式,很多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受阻,部分文化傳統甚至已經消亡。
“我們想建立一個多層面的機制,利用我們互聯網平臺優勢,以合理的方式外部介入,不僅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也保護當地本土文化,”發起該公益計劃的騰訊集團首席行政官陳一丹說道。
據了解,此前騰訊基金還成立了專項基金,與貴州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民族生態博物館和研究中心,發展黎平縣的侗族大歌音樂文化。
英文原文見http://www.yuzhongnet.com/china/2012-07/23/content_15610122.htm
來源: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記者 劉祥瑞 實習記者 李珺 翻譯)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