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娜?李通過為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學研究研討會工作來保存侗族文化。正是因為如此,她見證了地捫十年間經濟發展的起起伏伏。十年前,任和昕第一次把喬安娜?李和她的丈夫接到這個村子。喬安娜?李回憶說,直到2002年,地捫才通電。但是從2006年開始,突然間,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電視。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其后在2007年廢除農業稅收。但因為電視、流行文化的進入,人們認為他們自己的東西不太有價值,他們對侗族大歌開始失去興趣了。
城市移民的趨勢也對歷史悠久的傳統構成了嚴峻挑戰。根據譚恩美2008年的描述,,約有一半的地捫原住民在其他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沉浸在現代生活方式中的他們只能唱幾句簡單的侗族大歌。
口徑相傳的音樂
吳連云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廣東省南部的工廠。在回地捫學習之前,善用網絡的她不會唱任何民歌。甚至那些在地捫長大的孩子在學校也是使用普通話,除了從祖父母那,他們幾乎接觸不到本土文化和語言。沒有任何文字,侗族大歌是保存在老一代人的記憶里的。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統計數據表明,244個被中央和省級政府認可的“侗族大歌歌唱家”平均年齡為68歲。最年長的是92歲。
喬安娜?李的丈夫肯?史密是英國《金融時報》藝術評論家,他們每年都會訪問地捫。喬安娜說,侗族歌手數量太少了,要是人們都只唱流行歌曲,再過在兩到三代人,侗族大歌可能會消失。
2003年,更廣泛地保護侗族文化傳承的倡議被提出,縣政府任命任和昕為該保護小組的負責人。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100首侗族大歌。在2003年,任和昕從地捫和鄰近的村莊挑選了30名初中畢業的青少年開始了連續的聲樂訓練。在“歌聲大師”的指導下,他們分享了來自不同村莊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