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關,回家過年。
2月5日,農歷臘月廿五上午10時,蘭州汽車東站。身著筆挺的西服、锃亮的皮鞋,30歲的惠永福帶著妻女,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掩飾不住臉上的渴望和喜悅之情。再過六七個小時,他們就能回到寧縣和盛鎮惠家村老家了。
如果不是通過和他的攀談,記者已經無法將這位說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年輕人,和印象中的農民工聯系在一起了。
像惠永福這樣的“80后”,甚至是“90后”農民工,如今雨后春筍般活躍于各行各業,“新生代農民工”是屬于他們這些年輕人的集體名詞。與其父輩不同的是,他們上完學就進城打工,相對而言,對農業、農村、土地并不那么熟悉,對農民的身份并不那么認同,他們融入城市的渴望更加強烈。
一邊聽惠永福說著自己的經歷,記者一邊走近了像他這樣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新”生活。
學好技能做城里人
“城市給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可要想在城里站穩腳跟,必須要有真本事。”惠永福告訴記者,正是培訓改變了他的人生。
初中畢業后,惠永福打過兩年工,當時只是拼體力,工資低、工作強度大。不堪重負的他,2002年來到蘭州,認認真真地學了幾年的烹調手藝。后來,他在廚房后堂打了四五年的下手,又跑到北京的飯店當過一年大廚。
通過不斷打拼、細心琢磨,惠永福決定憑借一技之長自己創業,實現自個的“老板夢”。
2009年,惠永福在紅古區平安鎮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手抓羊肉餐館。“去年一年下來,掙了八九萬元。”他說。
和第一代農民工大多靠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在城里打拼不同,通過培訓掌握技能,得到收入高的工作,做城里人,成為惠永福他們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夢想。“兒時的8個伙伴,都是靠一技之長,現在和我一樣,在城里買了房、落了腳。”
帶孩子到城里打工
擁有技能,不僅幫惠永福“淘金”,還讓他在蘭州收獲了愛情。在酒店打工期間,他認識了現在的愛人。2006年,他們喜結連理。隔年,他們的“千金”出生。
有了小寶貝,如何將她拉扯成人,成了擺在惠永福面前一個棘手的難題。
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并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村里在外打工的許多人,都把小孩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幫著帶,有的連中學都帶出來了。像這樣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真是問題。”惠永福說。
2007年,惠永福的孩子出生后,一心忙著賺錢的小兩口,將小孩放在家里由爺爺奶奶照顧。
“雖然負擔輕了,但是心里總有牽掛,一下班,老想著孩子,可也只能打個電話。”惠永福說,“每次回城里來,就面臨離別,孩子哭鬧,自己更是難受。”
將小孩放在家里一年后,惠永福把孩子接到了身邊。在他看來,現在生活一下變得溫馨了,即使工作很累,只要下班后回家,能看到孩子就覺得輕松了,覺得這才像一個家的樣子。
“老人帶,容易‘慣’孩子。現在我們倆帶著,該疼愛時疼愛,該嚴厲時嚴厲,孩子的教育也不用擔心了。”惠永福告訴記者,在他的周圍,像他這樣帶著孩子打工的人不少。但他同時承認,有些認識的打工者由于經濟能力有限,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
當聽記者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推動農民工平等享有勞動報酬、子女教育、公共衛生等基本權益時,即將上車的惠永福很是高興。他對記者說,“女兒馬上上小學了,原本還擔心不能享受與當地小孩一樣的待遇呢,現在有盼頭了。”(記者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