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灑落在安吉西北部的農家小院里。我和家人圍坐石桌,享受數日冰寒后的溫暖。突然收到短信:“唐偉在‘閑人谷’,攜全體石蛙給各位拜年啦!”沒想到,春節期間唐偉還留守在安吉的小山谷。于是,我臨時決定去朱星塢給他拜年。
“閑人谷”是唐偉和侯健、張斌三個年輕人,給安吉縣杭垓鎮桐杭村朱星塢起的新名字。2009年3月,他們毅然放棄杭城的光鮮白領生活,拿著200萬元資金來到這片不毛之地,建起30幢蛙舍,發展石蛙規模養殖項目。他們重回農門的故事,感動了許多讀者。有讀者認為,有知識、有資金、肯吃苦、愛農業,像唐偉這樣的人群,才是農村和現代農業的真正希望。
下午1時許抵達山谷時,唐偉還沒回來。雞鳴狗叫聲中,一位頭發略微花白的老婦人,從平房宿舍里出來打開鐵門。我一看,便知是唐偉多次提起的老母親,63歲的鄧淑仙。說明來意后,鄧淑仙高興極了,趕緊搬出凳子,泡好茶水,拿來花生瓜果:“唐偉去遞鋪鎮送貨了,馬上就回來。”
與老人家的聊天中,我感受到了這群年輕人更多的可貴之處。
這是3個年輕人來到朱星塢的第4個春節、第5個年頭。今年春節,又輪到唐偉值班。小年夜那天,妻子王萍帶著婆婆鄧淑仙和兒子,午時駕車出發來朱星塢。冰天雪地,車子不停打滑,原本2小時的車程,王萍整整開了6個小時。因為丈夫總不在身邊,王萍多了幾分堅毅和獨立。
大年夜那天,唐偉為遠道而來團聚的家人,做了幾道可口的菜肴,算是慶賀新春。這番景象,與杭城的繁華熱鬧無法相比,加上山谷里的漆黑寒夜,更顯幾分清冷。次日,妻子獨自帶著孩子回老家拜年了,留下丈夫和婆婆守著山谷。
正聊著天,門檻邊的3條狗歡快地叫了起來。只聽鐵門“吱呀”一聲,唐偉出現了。看到我,唐偉很詫異。我說:“來給你拜年,還帶了在農林大學讀大二的弟弟一道前來,希望他以你為榜樣,活出別樣人生。”
唐偉摸摸后腦勺,害羞地笑了。帶我們參觀養殖基地的路上,他暢談思路和愿景:“希望今年有兩大突破,一是與風險投資商洽談順利,逐漸擴大養殖規模;二是希望與農戶合作順利推進,起到帶頭致富的作用。”
顯然,他的心里,裝著無數個夢想,比如希望繼續攻克技術難題,提升蝌蚪變蛙的變態率;希望換個蜂蜜箱,來年讓家人吃上土蜂蜜;再養幾只羊,過年時贈給親朋好友。而那些細微的夢想拼湊起來,就是他們的獨特人生。許許多多這樣的人生,正匯流成這片土地上的中國夢。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告別唐偉時,我看到了門前的一排桃樹,已生出許多花苞。寂寞清冷的山谷,待到春暖花開之時,將是怎樣的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