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當年文天祥慨嘆的惶恐灘,如今成為國家重點能源工程萬安水電站壩址。庫區近4萬移民的脫貧致富一直是江西省萬安縣的工作重點。春節期間,記者在這里看到的情景讓人欣喜。
場景一:庫區移民變“漁民”
正月初四,是萬安縣沙坪鎮長橋村傳統趕圩(“趕集”)日。大早,村里66歲的劉如華老人,在庫汊網箱撈了30來斤鳙魚和白鰱,很快在圩場上賣完,150多元錢到手。
當年水庫移民,劉如華選擇了“就地后靠”,將家搬上了后山腰。人均0.3畝的耕地,惡劣的耕種條件,很長一段日子甚是艱難。
2004年起,萬安縣扶貧和移民辦對庫區移民實施大水面網箱養魚生產扶持,給每戶無償發放2個標準網箱,對村民進行培訓和指導。
“這里網箱養魚是‘人放天養’,成本低、風險低。我們家開始是3個網箱,現在有200個網箱。去年光養魚到手的錢超過8萬元。”劉如華說。
村委會主任劉垂平介紹,上好的品質還吸引了省城乃至福建、重慶、四川的魚販子來這里調魚。兩年前,他們成立了“長勝網箱水產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訂購魚苗、對外銷售、價格制定等方面的合作。
“兒子兒媳從廣東打工回來過年了。他們在外掙錢,我這把年紀在家也能掙錢,大家都高興。”劉如華說。
場景二:移民變為“城里人”
正月初三,陳瑞華、廖圣良鳴放鞭炮迎接記者。他們在自己的新家,度過了搬出大山后的第一個春節。
陳瑞華是深山區移民,廖圣良則是庫區二次移民——即當年“就地后靠”后,因生產生活條件艱難再度遷移。因符合庫區、深山區、地質災害區“三區”移民條件,他們都獲得國家移民補貼,以及縣扶貧和移民辦幫助。
陳瑞華選擇了“分散自找”,在距縣城不遠的芙蓉鎮龍溪村上西小組重置了田地,將買下的舊瓦房翻修成3層磚混結構樓房。廖圣良則選擇“集中安置”,在政府統一規劃的臨近縣城的安置區,自建了獨棟三層樓房,很是氣派。
“我們可以就近在城里打工了。”陳瑞華說。
“孫子孫女上學方便了,騎自行車幾分鐘就可以到學校。看病也方便了。孩子在外打工放心了。”廖圣良老人很高興。
“萬安縣還有‘三區’扶貧移民1.5萬左右。我們正思考如何解決各種移民的實際問題。比如,嘗試在工業園附近建設移民安置房,方便那些條件差、買不起房的移民打工,作為他們的過渡房。”萬安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主任郭永光說。(廖翊、劉耀金、鄒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