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東一路497號。“我們現在好歹有個門牌號了。”57歲的徐勇華樂呵呵地說。
他站在銅黃色的門牌號旁,大口地呼吸著濕潤而清新的空氣。門牌號旁的鐵門內,是蘇州河河口水閘的監控室。
如果不加留意,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外白渡橋腳下的這扇鐵門,更不會有人注意到蘇州河口一道矗立的鐵閘。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延伸開的水泥臺基下,很難想象還存在著這樣一片天地。
記者跟著老徐進了屋。“我們在上海最核心的地段,可是‘坐擁’400多平方米啊!”事實上,這400多平方米,80%以上都存放設備設施,供人活動的,只有巴掌大一塊地方。沒有窗戶,沒有廚房,沒有臥室,連廁所都是后來臨時改造的。
明晃晃的白熾燈,嗡嗡響的排氣扇,他們一呆就是24個小時。
大年三十、年初三、年初六,今年的春節假期,老徐他們要在這里度過3天。
監控室里,三名年輕人坐在控制臺前,盯著電腦屏幕上不斷變化的實時水文數據及設施運轉情況。幾個監控攝像頭對準河口水閘,細微變化盡收眼底。
“今天中午12點30分剛開過一次閘,1點06分關的。晚上1點多還要再開一次。”老徐介紹,蘇州河河口水閘每天開關兩次左右。不要小看這貌似簡單的工作。正是這道長達百米的水下臥倒翻板水閘,閉合之間,精細調整著河口的水位,發揮引清、調水、防汛、排澇的重要作用。“年初三有‘拜年潮’,今年我們預計可能有4米。不過目前來看還好,大家也松了一口氣。”
每次啟動,都要有工作人員下到水閘控制室,仔細檢查電機、閘機是否正常運轉。半個小時的時間里,這重復了千萬次的流程,絲毫不能掉以輕心。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員在閘機上發現有噴濺的油漬,仔細檢查后發現是液壓系統管道上有一個沙眼,迅速通報后解除了險情。
屋外,蘇州河水潮起潮落。一批又一批的守閘人,成為這里變遷的見證者。監控室的墻上,掛著水閘修建時的照片。外灘的每一點變化,老徐他們都如數家珍。他說,他是看著外白渡橋被拆掉、又被復原的。復原那天,現場很多人都激動得留下了眼淚。“作為一名上海人,能親眼看著這些變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外灘的熱鬧繁華,終究與他們無關。關起門來,守閘的生活枯燥而嚴格。新來的年輕人們,有什么感受?80后的班組長劉雨亭笑了:“這是我們的選擇。我覺得挺好。”
這是一份選擇,也是一份承諾。
遠處,游人如織,霓虹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