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鄉下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慢慢撤(撤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慢慢消費、慢慢享受)。”
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湘西人民過年的一些流程:“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湘西過年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湘西在歷史上很貧困,人民辛勤勞作了一年,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可以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現在湘西人民的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用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粑粑。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懷也是與日俱增,人民開始享受生活,享受這一年的喜悅與團圓,而不僅僅是在大年三十那一天了,應該說是從在外地讀書或是工作的年輕人回家那天起,過年的準備也就開始了。
“殺年豬”可是過新年準備環節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是要在年前臘月進行的。而且殺年豬是要講究好日子的,湘西人民認為如果不講究日子亂殺年豬,在新的一年里家事可能會不太順利。在以前,殺年豬也可以說是富裕人家的年前節目。如今,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幸福生活,在過年這些天殺一頭年豬已經不是問題。
“二十八打粑粑”。許多北方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粑粑”,而在南方的很多省份都有吃糯米粑粑的習慣,那是一種由糯米和其他的米打成的糍粑,加熱后會變得軟軟粘粘的,十分香甜可口。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湘西的家家戶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 “糯米飯就石槽中桿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兩個人對站,先揉后打。做糍粑也很講究,手沾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才算完成。每家每戶做好了糯米糍粑不僅留著自家過新年吃,還會送給左右的親戚鄰居,好東西一起分享,也是分享那過年的喜悅。
“搶年”是湘西過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的十二點與新年的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在放鞭炮之前,吃過年夜飯后,有些湘西家庭會圍坐在篝火旁聊聊家常嘮嘮嗑,有些家庭則和普遍的中國人一樣,會圍坐在電視節前一起收看著中央電視臺的春節年歡晚會,雖然中間的一些節目對于淳樸的湘西人民來說不是很明白,但是他們依舊笑嘻嘻的坐著欣賞。因為過年和愛的家人一起團團圓圓才是最重要的。到了臨近午夜十二點的時候,家中的年輕人開始準備好炮竹,在湘西,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于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所以在十二點的那一刻每家每戶的炮竹齊聲鳴響,漫天煙花絢爛十分壯觀。
大家坐到十二點搶年之后,還有宵夜吃東西。這叫“坐三十”,在這一天家里人一般都不會睡覺,也就是“守歲”。在平時,湘西人有時罵小孩子老是不睡覺說:你還不睡啊,是不是想坐三十夜啊?意思就是三十夜這個晚上不睡覺。
進柴也是湘西農村的一種重要習俗。是指在大年初一這天,家里人要上山去撿點柴回來,不管多少,因為“柴”與“財”同音,所以“進柴”也就是“進財”,預示著下一年家里都會“進財”。就和年夜飯中——魚,那道菜不能食用來表示“年年有余”是一個意思,討個好兆頭。
“頓老人家”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祭去世的祖宗和親人。這種習俗在湘西農村非常普遍,一般是在大年三十這天,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堂屋,給神龕的祖宗牌位燒香。還要把大酒大肉,拿到門外面的大路口、村頭、村口或土地堂“頓”一下,讓在外面去世的沒有上神龕親人回家過年,還要燒紙。送飯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親人,但是是在新年之后,初一或后面幾天都行,到近三年中才去世的親人的墓地上去祭,也是帶著大酒大肉和香紙。湘西人把這個叫“送飯”。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們過年失去了年味。數以萬計的網民表示過年已沒有了小時候過年時的氣氛與激動,然而淳樸的湘西人民依舊保持著過年的那一份喜悅,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讓過年的歡樂傳播。他們幸福地與家人團聚,與左右親朋分享、與同民族人民齊歡慶。正是這一份淳樸與堅持需要我們大家學習,過新年最重要的是和愛的人在一起開心愉快的準備過年、享受過年。年味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作者 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122 龔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