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開幕,人民大會堂東門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記者發現,今年在此嚴陣以待的除了國內重量級媒體之外,海外記者軍團人數明顯增加,不少外國媒體都派出了強大陣容。
“我們特別增加了場外記者,做外圍報道。”美聯社的同行告訴記者。而路透社、法新社和彭博社上會的記者全都是常駐北京的老面孔,講一口地道的京味兒普通話。“哈哈,俄羅斯國際文傳的柯舍夫是第七次采訪兩會,我是第四次,你呢?”美聯社的記者一見面就對記者開起了玩笑。
來自塔斯社-俄通社的葉福金是第一次上會,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我們的報道,讓俄羅斯多了解中國,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自從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是世界的焦點。”
“85后”港澳臺記者很打眼
“我希望最后一個問題留給臺灣媒體。”港澳臺記者不僅在新聞發布會上得到發言人趙啟正的青睞,在會場上也十分打眼。他們當中很多都是“85后”,青春靚麗,活力四射。“我們很高興來到北京參與兩會報道,你們內地的記者不光提問專業,打扮也很靚。”來自香港的Inti和善地與記者攀談。
本次兩會,香港媒體除了派出電視媒體之外,平面媒體和網絡力量也大大增強。來自香港明報的文字記者就有5人以上。“我們最關注的是財經報道,對房地產和匯率尤為感興趣,這和香港息息相關。前幾天央行調整準備金率我們就做了專題,剛剛我們還采訪了招商銀行行長。”來自香港有線的記者雖然年輕,但是非常專業。
鳳凰衛視和鳳凰網派出了吳小莉、陳曉楠等資深“名記”,甚至連許久沒露面的閭丘露薇也出現了,她告訴記者:“任鳳凰衛視采訪總監后,我逐漸淡出了一線,但兩會這種重要采訪,我們還是不會缺席。”
外媒最關注經濟和民生
“我們在北京的媒體已經有5、6家了,我專門負責財經方面的報道。”來自土耳其多安通訊社的卡伊馬茲告訴記者,土耳其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今年的中國兩會在全球金融危機得到基本穩定之后召開,因此,中國是否改變經濟政策方向、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和速度是媒體的焦點。”
俄新社駐北京記者謝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要參加人大開幕式,聽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認為中國兩會能觀察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發改委的新聞發布會也比較有意思。”
美國《華盛頓郵報》和德國《每日鏡報》等紛紛把目光投向房價話題。而“80后”則成為新加坡記者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網絡掌握話語權,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一年一度的兩會是中國經濟的指南針和風向標,而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這或許正是外媒鎖定兩會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位國外網友留言所說:“中國速度、中國走勢已經清晰地告訴我們,世界將要從北京的兩會中捕捉最有用的信息。”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馬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