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過去五年的矚目成就和嚴峻挑戰,中國的發展在2011年進入新的五年周期。“十二五”(2011-2015)被認為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刻。
2011年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開局之年。按照藍圖,中國將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將為中國在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躋身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基礎。
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開篇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認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國兩會日程過半。代表委員們在審議和討論中顯現出對達成目標的強烈自信。這首先是源于中國在“十一五”期間的總體表現。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十一五”時期,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比利時著名智庫國際關系皇家學院研究員托馬斯·雷那爾說,中國的總體發展令人印象極其深刻。中國加入WTO十年時間,就從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口第一大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經濟似乎永不停歇”。
代表委員們還認為,在應對金融危機以及一系列自然災害中,中國顯現了制度優越性以及較強的綜合國力。
兩會前夕,正趕上中東北非發生動蕩,一些國家的經濟社會遭受重大損失。相較之下,中國較好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令代表委員們印象深刻。在接受采訪時,他們紛紛流露出強烈自豪感。
美國如新大中華區副總裁李潮東說,中國政府在新的五年計劃中提出要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同時提出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充滿希望而又務實可行的富民藍圖”。
但與此同時,人們傳達出的憂患感,也十分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