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增強黨員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云指出,當從領導干部到普通百姓都對法律抱有敬畏之心時,整個社會就會真正樹立起法治精神,培育成法治文化,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沒有監督,權力容易滋生腐敗。沒有監督,法律難以有效實施。實踐經驗表明,只有把監督與問責制度建立起來,才能保證法律實施的公開、公正。
曹康泰委員說,依法治國就要把權力的運行納入法治軌道,使權力的來源有法律根據,使權力的行使符合法律程序。
代表們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國家權力機關要依法行使監督權,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確保行政權、司法權得到正確行使,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順利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離不開法治的強有力保障。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的階段,新的使命。堅持依法治國不動搖,在法治陽光的照耀下,中國必將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闊步前進。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