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個假期,幫孩子長大
孩子壓歲錢不一樣,惹得大人不愉快。
春節結束后,幾條網上的帖子引發熱議。其中一條主題為“曬曬你的壓歲錢”,跟帖者多為中小學生,孩子們“曬”出自己的壓歲錢,幾千元,上萬元,甚至幾萬元者比比皆是。面對如此“富裕”的“壓歲大戶”,僅獲得幾百元壓歲錢的孩子直呼“羞于跟帖”。而其中一條帖子描述的現象更讓人心生無奈,某孩子面對奶奶過年封的兩百元紅包,直接抱怨,“奶奶,給得太少,再多給點!”
如此現象令網友驚呼,“變了味兒的壓歲錢,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
新學期即將開始,這個傳統節日“扎堆”的寒假也即將結束。此時此刻,相信不少老師和家長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個假期里,我們除了給予孩子輕松、快樂,還教會了他們什么?還應該教會他們什么?
燙手山芋,不得不接——
壓歲錢變成家長的“壓力錢”
【聚焦】某網站論壇,一位叫明明的小網友發帖:按照今年所給壓歲錢的數額,從高到低,給長輩們排了個隊,以此作為明年春節拜年的先后順序。沒辦法,過年時間太緊張,拜年得先奔紅包大的長輩家去。如果來不及,排在后面的長輩就不去拜年了,因為“不值”。
春節過后,有網友評出幾條網絡熱詞,其中,“壓歲錢通脹”名列前茅。很多網友感嘆“壓歲錢”水漲船高,讓人“壓力山大”。春節變成“春劫”,本是圖個吉利的壓歲錢成了“燙手的山芋”,不得不接,可又實在不愿接,壓歲錢儼然變成了家長的“壓力錢”。
記者隨機在網站上搜索,發現有關壓歲錢的帖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孩子們高高興興曬自己的“壓歲清單”,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壓歲錢”;另一類則是在“節”難逃的家長們,無奈地抱怨,“家長方知其中味,欠了人情早晚還。”還有部分家長擔心,還沒有形成成熟消費觀念的孩子無法妥善處理壓歲錢,拿去亂花。
當壓歲錢遭遇“通脹”,這份簡單的新年祝福竟變得“沉重”起來。為此,有網站做了“是否該倡導取消壓歲錢”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43.6%的人認為給壓歲錢沒必要,還有53.2%的網友認為送禮物比給壓歲錢好,精心挑選的禮物比錢更能夠傳達祝福、表達心意。
細細考究,長輩們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壓歲錢在古時又稱“壓勝錢”、“壓祟錢”等,為壓住邪祟、保佑孩子平安之意。據考證,漢代時,壓歲錢的正面都刻著吉祥話兒,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給的不是錢,是正經八百的祝福。一年年流傳下來,給壓歲錢的習俗,不僅增添了節日氣氛,也使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得以彰顯。
為此,專家指出,一方面,全社會都應大力提倡和弘揚一種正確對待“壓歲錢”的觀念,避免壓歲錢越來越多地賦予社會交往“潤滑劑”的功能。因為這只會消解壓歲錢的文化意味和精神內涵,從而導致家長失去一次利用傳統節日教孩子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好機會。另一方面,過于高額的壓歲錢,也不利于孩子建立起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利用這個機會,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收支,做簡單的預算與財務決策,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