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副校長:建大樓容易 建學風難
“中國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產出是否相匹配?科研經費怎樣用到點子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玉山,準備把這些問題和他基于香港經驗的建議帶到北京、帶到“兩會”上。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黃玉山在教育界工作30余年,談及內地高等教育的硬件建設,他以“嘆為觀止”四字形容概括。但針對教授“跑經費”等現象,他亦表達憂思,指一些高?!熬Χ挤旁谏w大樓了,學術風氣欠佳”。
香港不用“跑經費”
“(有些教授)互相攀比的不是學術成就而是項目經費多少?!秉S玉山說,這在香港絕少發生,“不需要跑關系,評委你都不認識,做工作也沒用。”他指,港校老師申請基金項目,只需提交課題計劃書,然后由本地、外國同行組成的國際小組評審。有關過程或可供內地借鑒。
而項目審批的客觀性、透明度提高,對年輕、單打獨斗的科研人員有好處。黃玉山指,現在申請經費多以研究團隊為單位,但個人課題不代表不能有創建和突破性發現,在體制上應為新人冒出提供條件和土壤。
“兩會”提案成功落實
黃玉山的教育提案常從內地與香港取長補短、資源優化整合的視角著眼。他于2008年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次年上“兩會”即提出有關內地和香港共同培養博士后的建議方案。“對于研究者來說,必須經過博士后的培訓才能有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往內地不少博士去歐美做博士后,其實香港的實驗室已達到世界水平。”
這一構思現落實為“香江學者計劃”。黃玉山介紹道,首批50名內地博士與50位香港老師在去年成功配對,今年起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期間內地和港方分別提供每人每年15萬元人民幣和15萬港元的資助經費。
兩地科研合作前景樂觀
言及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合作,黃玉山有諸多心得。因香港科大與珠三角地區攜手,形成集技術轉讓、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發于一體的格局。黃玉山說,科大在深圳先后建起兩幢產學研大樓,位于南沙的研究院也將于今年落成啟用。
“香港的強項是大學國際化、科研力量強,不足是工業基礎薄弱;而珠三角缺乏高端人才,產業升級轉型的決心和力度很大。”
雖然過程中也遭遇過障礙。黃玉山舉例說,將儀器設備由香港運至南沙研究院,按內地政策要繳稅,但對企業和大學收稅不同。最終“特事特辦”,研究院定義為“民辦非盈利單位”,只需納較低稅額。“因為目標一致、推動積極,香港兩地科研合作前景樂觀?!彼f。(記者 王玉)
來源:中新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