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海南飛出的奇跡
創(chuàng)業(yè) 多余的凳子都沒有
“這是海航當年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3月9日下午,在海府路105號,國興大道與海府路東北角交界處一棟3層樓的頂層,麥勝和告訴海南日報記者,“1000平方米的地方,10多個人,吃、住、辦公。全在一起。”現(xiàn)在,這里是一家小型的醫(yī)院。
1990年6月26日,31歲的麥勝和清楚地記得這一天,他離開省交通廳到這里上班,負責開車和做飯。現(xiàn)在,他是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汽車運輸服務中心維修室經理。
其時,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僅兩年,街上的紅綠燈還很少,主要進出島的交通工具還是船,航班不多,機票難求。交通運輸是海南經濟發(fā)展一大瓶頸。
當時,從國家民航總局來海南的陳峰,被時任省長劉劍鋒請來組建海南航空公司,給出的條件,是從困難的省財政收入中給予部分資金。
航空企業(yè)高投入、高風險、技術人才密集,一架飛機4億元。沒資金、沒資源、沒人手,沒運營歷史,沒信譽紀錄,沒人擔保,想找到買一架飛機的錢,想讓飛機飛上天,完全是天方夜譚。
“但這是海南的需要,是海南人民的重托,還有一幫有能力、有智慧、有勇氣、要在大特區(qū)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年輕人,他們感染著我。我們一起做著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夢。”多年后,面對媒體,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如是說。時年,陳峰36歲,王健29歲,李先華27歲,陳文理27歲,李箐33歲……
“當時真的艱苦,”李先華說,滿屋的蚊蠅,滿地的蟑螂,“中午困了,連一張多余的凳子躺一下都沒有。”
“他們經常工作到深夜,睡覺就躺地上。”麥勝和指著其中一間房告訴記者,“從那么優(yōu)越的地方來到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這么拼命地工作,我覺得他們一定能成事。”這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麥勝和,到今天一直留在海航的理由。
但,年輕人激情萬丈。公司組建報告是在這里寫的,股份制改造是在這里醞釀的,半夜有人想到什么好主意,會把大家叫醒討論。“整天都處在一種亢奮狀態(tài)。”
因為困難重重,海南是否有必要自己辦一家航空公司的聲音開始出現(xiàn),質疑很快變成了吞并行動。“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下定決心,海航已‘胎死腹中’。”李先華說。
機會在1991年出現(xiàn)。海南股份制改造開始試點。
“搞股份制的動因是發(fā)展市場經濟。當時建省兩年,海南市場主體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省里咬著牙從兩三億元財政收入中拿出1000萬元想辦一個航空公司,但兩年過去,1000萬還是1000萬。什么樣的機制才能把1000萬撬動起來?想來想去,只有股份制。”時任海南股份制改革試點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現(xiàn)任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的遲福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股份制給海航插上了翅膀。海航為海南打開了空中大通道。
1992年8月,海航通過定向募集,成為中國民航第一家規(guī)范化改造股份制企業(yè),憑著募集來的2.5億元資金,海航,開始了它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