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公益性葬式為何遭“冷遇”?
上海市一級公墓顓橋寢園內的“博愛苑”設有400多格的公益壁葬區,但從2010年冬至啟用至今,僅有一位逝者“入住”。這一消息日前經媒體報道后引來一片唏噓:作為政府倡導殯葬移風易俗的舉措大力推行的新型公益性葬式,為何遭到如此“冷遇”?
公益性殯葬信息不暢
新型公益性葬式遭受冷遇并不鮮見。上海福壽園的公益墓區“暖冬園”采用節地樹葬,規劃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墓區可容納2000多個墓穴,綠樹成蔭、花團錦簇,但從2008年開園至今只有12穴入葬。
我國歷來有“厚葬”的傳統,而近年來,社會開始越來越多地強調“厚養薄葬”。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呂春玲表示,上海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即開始倡導葬式結構改革,推行海葬和節地生態葬等綠色殯葬,目前已基本形成“80191”的葬式結構格局,即80%的逝者是傳統土葬,約19%選擇節地的樹葬、壁葬、骨灰深埋降解等葬式,約1%選擇骨灰撒海葬式。未來五年,上海將努力形成“70282”的葬式格局,即傳統土葬比例降低到70%,節地生態葬式和海葬比分分別提高到28%和2%。
為了讓老百姓更好地接受各種新型葬式,上海不斷推出公益舉措。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會長王宏階表示,目前上海全部44家經營性公墓均已辟出專門地塊或格位,為低保人員、支出性貧困人員及其他特殊困難群體解決骨灰安葬或安放,公益墓穴占全市殯葬產品總數已超過10%。
“只是,雖然價格低廉,有的甚至完全免費,但由于大眾對殯葬行業的不了解、溝通不順暢,至今各墓園的公益墓地入住率不到5%?!蓖鹾觌A說。
“厚葬”觀念令惠民政策受阻
上海還嘗試通過“喪葬費托底套餐”的方式,將“殯”與“葬”兩個環節聯動設計為困難家庭解決治喪經濟負擔。通過殯儀館與公墓之間的聯動,設計各種萬元左右的“托底套餐”,使政府提供的居民喪葬費不僅可以覆蓋遺體殯殮到骨灰安葬的全部費用,還可節余約20%留作治喪時的其他支出。
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各種包含骨灰盒、火化、壽衣、殯儀館禮廳費等在內的惠民殯葬全套套餐,在殯儀館服務大廳和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官方網站上均有公示,最低的價格僅為1000元,最高的價格為5000元。
可惜的是,在“厚葬”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這些惠民舉措并沒有為社會所普遍接受。王宏階表示,大批市民仍然在辦喪事時講究體面甚至氣派,寧可多花錢也要“體現對逝者的敬重”。加上普通市民對于治喪缺乏經驗,50%的上海市民治喪依然會選擇殯葬“一條龍”代辦,而很多關于“殯葬暴利”的指責,正是源于“一條龍”代理的不規范操作和欺詐消費。
海葬竟遭遇“無船可租”
在眾多的“綠色葬式”中,海葬應該是目前上海推廣得較好的一種。從1991年至今,上海在21年間共組織海葬活動188次,撒海骨灰23455具。按照現行墓穴銷售面積計算,上海海葬21年來節約了凈土地3.5萬平方米,減少使用石材約1萬立方米。如今,上海海葬以每年8%的參與數量遞增。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周邊地區的海葬推廣也得到推進,不少城市組織海葬家庭到上海進行骨灰撒海。2011年,無錫、常州、嘉興等地市民登上上海的海葬船,將逝去家屬的骨灰撒入大海。
然而,這項政府大力推廣的殯葬新風尚,今年卻遭遇了租船困難、只能“今年預約海葬明年才能上船”的尷尬。負責上海海葬組織工作的上海飛思海葬服務部總經理張云華表示,除了相關部門對于海葬的扶持力度欠缺外,對喪葬忌諱的傳統觀念也是導致上海海葬“無船可租”的重要原因。
“原本合作的船舶公司業務萎縮,渡船不能滿足海葬的要求。但一些有條件的船舶公司,卻因為忌諱而不愿將船出租用于海葬活動?!睆堅迫A說,“此外,海葬活動還會受到漁民的干擾。一些漁民因為忌諱,也會給海葬出海制造麻煩,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持,我們工作人員只好提前買好鞭炮送給漁船燃放?!?/p>
呂春玲表示,倡導殯葬移風易俗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前很多舉措盡管還不能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但其推進的成果是看得見的,“今后,我們一方面還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創新殯葬新風的宣傳倡導工作,另一方面則是繼續通過公益方式來推行,讓‘身后事’不再是老百姓的煩心事?!?/p>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