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自己身體微小的一部分——眼角膜,是江蘇省蘇州昆山市普通群眾笪秋香5月7日凌晨離世前最后的遺愿。借助這雙愛心的“眼睛”, 伊犁兩位貧困家庭的受助者巴依蘭和蔣文峰分別在蘇州大學附屬理想眼科醫院、農四師醫院免費成功移植眼角膜。5月13日,兩人用笪秋香的眼睛圓了重獲光明的夢想,逝者愛的捐獻演繹了一場人間大愛,伊犁各族群眾將永遠銘記她的愛。
臨終前一個小小的遺愿,卻溫暖和幸福了伊犁州兩個貧困家庭,在蘇州與伊犁兩地展開了一場跨越萬里的愛心傳遞。從5月7日開始,一場跨越萬里的人間大愛開始與時間賽跑,傳遞著江蘇人民的溫暖,幸福著伊犁兩個貧困家庭,濃濃的民族深情在蘇伊兩地彌漫。
兩個渴望光明的家庭
農四師六十六團二十連的哈薩克族婦女巴依蘭因眼睛看不見,給全家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每天做飯、洗衣、收拾房屋、照顧孩子全都是摸索著干,除了做好這些,今年27歲的巴依蘭還要照顧70多歲的婆婆和生病臥床多年的大姑姐。
走進巴依蘭的家里,放著一臺老式洗衣機的土炕是蹣跚學步孩子的活動場所。與人交談時,巴依蘭努力睜著雙眼,不時用手使勁揉一揉睜累了的眼睛,頭朝著說話人的方向,側著耳朵仔細傾聽著。雖然看不清與她說話人的模樣,但借助說話者傳出聲音的方向她能辨別交談者所處的位置。20畝地里種的莊稼是巴依蘭一家6口一年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閑暇時巴依蘭還要飼養牛羊補貼家用。
“我做夢都想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說起對光明的渴望,巴依蘭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她多次到伊犁州中醫醫院檢查和治療眼睛,希望通過醫治能重獲光明。她患左眼角膜白斑,只能通過移植眼角膜才能恢復視力,要找到適合移植的眼角膜太難了。
“16年來,我看不清媳婦長的是啥樣。”今年56歲的農四師64團場一連職工蔣文峰因左眼角膜白斑,失去了勞動能力。患病的妻子楊新鳳支撐著養家的重任。撫養兩個上學的孩子,照料年邁老人的擔子落在了她弱軟的肩上。
家里每年都種些玉米等勞動強度不大的農作物,為的是減輕楊新鳳的負擔。遇上冰雹等自然災害,全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所在連隊接濟的面粉度日。房子破舊了,連隊通過危房改造項目給他家蓋了一幢房子。多年來醫治眼睛的花銷,讓他家生活更加貧困。
“就認命吧。”蔣文峰將重見光明的夢想深埋心底,而他渴望重獲光明的心卻從未停止過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