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誠如斯言,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積極發展黨內民主,黨的生命也由此而茁壯,黨的活力也因此而激蕩。
過去10年,在發展黨內民主廣泛而生動的實踐中,黨代會常任制、黨委權力運行機制以及黨委決策機制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是各地改革創新的重點。記者采訪的多位十八大代表表示:過去,各地探索不停步;未來,前進方向已明確。
■ 關鍵詞
黨員參與民主決策
“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健全黨員民主權利保障制度”,“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這些重要論述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熱點。
“在黨委決策中,黨員參與是增強凝聚力的關鍵。只有黨員的參與,才能使我們的決策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從而維護、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上海市閔行區區委書記孫潮代表說。
他告訴記者,2008年,全國地方黨委首個全委會改革在閔行拉開帷幕。《中共閔行區委全委會工作規則》賦予全委會職責,突出對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對常委會的監督。改革后的全委會,“審議”引入“詢問”,“決策”采用“票決”,“監督與執行”實行“跟蹤評估”與“責任追究”……這一改革厘清了全委會與常委會的決策邊界,理順了全委會與常委會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關系。
“推行全委會改革,是擴大黨內民主的本質要求和重要途徑。越是發展,越是需要動員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凝聚力量、解決問題”,中央黨校副教授李慶剛表示,與此同時,還應讓廣大基層黨員參與到黨內事務中來,保障黨員主體地位。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常委會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孫潮說,“這為我們的探索指明了前進方向。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來激發黨員群眾的參與熱情,通過規范的制度設計,讓基層參與成為決策的法定程序。”
■ 關鍵詞
權力運行公開透明
十八大報告中“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論述,明確了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目標,也再次吹響了基層黨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的號角。
用人權是區縣黨委權力公開運行中最敏感、關注度最高的內容。“如何消解干部選拔工作的神秘感?如何推行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就是要貫徹十八大報告精神的要求——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天津市和平區委書記李金亮代表說。針對部分群眾對干部選拔工作中的不良印象,他認為,“公開不透明、公正不公信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基層黨委“一把手”權力的監督制約,是權力陽光下運行的重中之重。“在選人用人上,要做到‘一把手’也只有一票。要達成這個目標需依托制度的力量”,李金亮說,剛性的制度既有效制約了“一把手”的權力,又拓寬了“一把手”的選人視野。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具體到區縣一級,就是要健全區縣黨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機制,規范程序,讓權力運行得明明白白”,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湯濤代表認為,讓權力受到監督,這既是對黨員和群眾權利的守護,是對黨內民主的保障,又是黨委決策科學化的必要條件。
■ 關鍵詞
深化常任制試點
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黨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組織制度,是黨內民主運行的體系保障。10年來,從黨代會代表提案制提出并推廣,到“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寫入黨章,再到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規模不斷擴大……黨代會制度不斷完善。廣東等省推進黨代表工作室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黨代表在黨代會閉會期間作用;上海要求鄉鎮普遍推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浙江則擴大縣市區黨代會常任制試行范圍,全面試行鄉鎮黨代會常任制。
十八大報告強調“落實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試行鄉鎮黨代會年會制,深化縣(市、區)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實行黨代會代表提案制”。代表們認為,未來5年,黨的代表大會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改革創新舉措將會呈現出更加生動活潑的局面,黨內民主也將由此向前大步邁進。
前不久,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寶石集團員工洪騰云來到公司的黨代表工作室,專門感謝黨代表阮積永。原來,洪騰云家中發生火災,損失嚴重。阮積永知道情況后,立即向黨委匯報,組織慰問,并動員捐款。
“黨代表工作室讓我們看到了黨組織就在我們身邊”,洪騰云說。早在1988年12月,椒江就試行黨代會常任制。從2005年起,椒江區為深化常任制實踐,從解決代表開展活動缺少陣地、代表履職如何常態化等問題入手,建立了首個黨代表工作室。如今,單在椒江區,黨代表工作室就有80多個。
“臺州是我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的發源地,民營經濟發達、黨員群眾民主意識較強,基層民主政治氛圍十分活躍,這是黨代會常任制能首先脫胎于此的現實土壤”,臺州市委書記陳鐵雄代表認為,從全國層面看,現在很多地方的“土壤”都較24年前的椒江區深厚得多,因此,黨代會常任制必然會有更加生動、更加深入的實踐。(記者 杜 榕 張 垚 周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