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駐馬店一女子與前夫復婚后,捐贈部分肝臟令丈夫重獲新生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在香港,也有這樣一對患難夫妻,他們的故事同樣令人感嘆生命的不息和人間真情的可貴。
7年前,陳國文肝硬化將近末期,急需換肝延續生命,妻子二話不說,捐出自己三分之二肝臟,移植到丈夫身上。
對于太太義無反顧的付出,陳國文心存無限感激,甚至有點慚愧。"假如情況相反,要我捐肝給太太,我也許要考慮一晚,但她二話不說便決定捐出。"陳國文說。
他說永遠也不會忘記"重生"那一幕,"在漫長的手術后蘇醒過來,與太太見面那一刻我倆雖都無言語,眼淚卻如泉水般涌出。"
"重生"后的陳國文積極參加運動,他說要用健康的身體報答太太的救命之恩。
"現在每次運動,都會想起身上有著太太給我的肝,是太太讓我可以重新投入比賽中。"本身是運動健將的陳國文,自2007年起,每年都代表香港到內地和海外參加器官移植人士運動會。仍能以13秒跑完100米的他,至今已取得六枚獎牌,包括一枚4X100米接力金牌和三枚百米短跑銀牌。
"希望讓社會大眾了解,接受器官捐贈的康復者不但可以重生,還可如正常人般做運動,希望更多人支持器官捐贈。"陳國文說。
他一直希望能與太太一起外出比賽,尤其是參加移植運動會特設的"雙人面接"短跑項目,可惜每次太太都因照顧家庭而未能成行。今年11月底香港首次舉辦移植器官人士運動會,陳國文與太太并肩作戰的愿望終將實現。
兩夫婦出戰"雙人面接"的120米短跑,先由陳太太向前跑60米,陳先生接力后,完成余下60米賽程,跑回起點。二人一來一回,寓意捐贈者為受贈者延續生命,互相勉勵扶持,共同迎向新生活。
每次比賽,陳國文最渴望的不是奪標,而是能與認識的朋友重聚。因運動而結識的一群同樣經歷的肝臟移植康復者,彼此以"肝友"互稱。他們習慣不以真實年齡,而是以接受器官移植后"重生"的日子來計算自己的年歲。
"我今年只有'兩歲'!"聲音洪亮的何巨華今年6月代表香港參加移植人士運動會,在羽毛球項目中取得一枚銅牌。熱愛運動的他,外表看來不像真實年齡66歲,在羽毛球場上來回奔跑殺球,更顯活力十足。
運動有益身心,令14年前接受肝臟移植的韋少勇,術后康復得很快。他每次復診結果都正常,不超過一分鐘便可離開病房。
"我做夢也想不到,接受移植后,自己仍可以如上學時一樣參加運動會,而且是很大型的運動會。"韋少勇說。
馬玉珊是運動場上的新丁,4年前換肝的她,將第一次參加移植人士運動會,她覺得與"肝友"們一起打球,除了享受運動樂趣,還會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第一屆香港器官移植及透析人士運動會將于11月24日至25日在青衣運動場舉行,屆時將有近600名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的器官移植人士、家屬、捐贈者和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參加田徑、羽毛球、乒乓球和法式滾球等項目,借此鼓勵受贈者多做運動,同時鼓勵社會大眾支持器官捐贈。
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共有209宗器官或組織捐贈,但目前仍有2466人等候接受器官移植來延續生命。特區政府衛生署于2008年11月啟動"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讓有意捐贈器官的人士,能在網上更方便和有效地登記,令更多等待的病人受惠。截至今年10月底,中央名冊的登記人數已超過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