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某知名白酒品牌塑化劑含量超標引發社會關注。臺灣白酒業者就此問題接受新華社駐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臺灣爆發的"塑化劑風暴",已給島內白酒企業敲響了警鐘,一些白酒企業如臺灣煙酒公司、金門酒廠等近1年多來一直堅持將酒類樣品送至第三方公證單位抽檢塑化劑含量,以確保品質安全。
臺灣最大煙酒企業——臺灣煙酒股份有限公司發言人蘇癸陽21日在接受新華社駐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塑化劑事件后,公司首先進行了自我清查,并且將成品酒送到官方認證的檢驗單位檢查,尤其是銷往大陸的酒類產品堅持全部送檢。
以生產金門高粱而享譽兩岸的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秋穆告訴記者,去年島內"塑化劑風暴"后,金門酒廠引以為鑒,開始通過抽查方式,將酒類樣品送至第三方公證單位查驗塑化劑含量,以確保品質安全。
去年5、6月間,臺灣發生因塑化劑而引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危機,波及數百家廠商、千余項產品,島內民眾更是一度談"塑"色變。
為防堵塑化劑,臺灣有關方面去年已推出多項新舉措,包括例行抽驗食品中塑化劑含量、制定嚴格的"塑化劑容忍值"、針對問題食品制定"負面履歷"等,通過多重防線加強把關,重樹島內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據新華社駐臺記者最新了解,目前臺灣酒類不由當局衛生主管部門所屬的食品藥物管理機構負責,而由當局財政主管部門下屬單位歸口管理。因此,臺衛生主管部門針對塑化劑制定的措施,從法規上看并不適用于酒類管理。此外,臺灣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白酒的塑化劑檢驗標準,上述白酒廠商主要是參考食品標準進行防"塑"工作。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在接受新華社駐臺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臺灣最新修訂的塑化劑每日耐受量參考值,己酯(DEHP)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10倍,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毒性則更高。其中超標成分可能來自企業違規添加,或者與企業生產設備及工藝有關,例如輸送管道采用塑料管、成品酒采用塑料瓶包裝等。
她認為,酒比較容易溶出塑化劑,而白酒產制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塑膠,例如酒瓶蓋若采用金屬或玻璃材質會影響密封性,因此廠商若采用塑膠材質瓶蓋,應嚴格控制質量并加強送檢,以對消費者的健康負責。
吳秋穆對此表示,金門酒廠在制酒過程中首先對原材料的選擇嚴格把關,并且輸送管道一直采用不銹鋼材質;在裝瓶過程中,因瓶塞是由塑膠材料制成,故對瓶塞的選擇十分嚴格,白酒完成包裝后會繼續送檢。
另據本社記者從島內有關主管機構獲悉,目前臺灣尚未開放大陸白酒進口,因此此次被披露塑化劑超標的大陸白酒品牌并未在臺灣市場銷售。(記者 譚喆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