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接近700萬,就業嚴峻,非熱門的環保行業學生更感壓力,應聘機會少、供需兩張皮成為阻礙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12月初,在北京、上海陰冷襲人的寒風中,E20環境產業俱樂部“名企進高校”聯合招聘活動正式舉行,清華、北大和同濟大學的三場線下招聘會吸引了全國各地高校3000多學子積極參與,在就業的“寒冬”為行業送出更多“溫暖”。
供應增加、就業渠道狹窄導致就業競爭激烈
根據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11萬人,2011年增長為630萬人。2013年,據教育部消息稱,高校畢業生人數也將創新高,接近700萬人。與猛烈增長的就業人數相比,是整體經濟背景下,企業招聘的需求的相應減少。據廣州日報記者抽樣調查發現,大部分公司校園招聘計劃較去年有所削減,有的公司甚至削減過半。重慶三峽學院就業處專門為此進行了專題研究,結果顯示截止9月底,企業校園招聘計劃總量和招聘崗位數量僅為去年的80%左右。
雖然環保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今年18大,生態文明的愿景也讓行業更受鼓舞,但整體來說,環保市場的發展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更多是“外熱內冷”。而作為非熱門專業,環保專業的畢業生同樣遭遇“就業難”,甚至更能感到“其中滋味”。
小玲是北大環境學院一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在招聘季伊始便深感就業寒意。自9月份開始,她已參加過20余場大大小小的招聘會,工作卻尚無著落。小玲告訴記者,“招聘會上很少有環保行業的企業,需要環境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很少。”吉林大學環境工程碩士生馬曉蘭也經歷了近似的經歷。記者在“名企進高校”清華大學首場招聘會場外見到的她,當時她正獨自站在會場瑟瑟的冷風中,兩個行李箱放在腳邊。在接受中國水網記者采訪時,馬曉蘭介紹,她們求職一般通過網絡應聘和參加學校的招聘會。之前她通過網上招聘進行過一些簡歷投遞,效果不是很好。
冬天里去學校招聘的企業也不是很多,環境企業更少。為了參加本次聯合招聘,她特意和幾個同學從東北趕過來。她剛才已經投完應聘完畢,會場人太多太太擠,她便在場外等待其他尚在應聘的同學。
與馬曉蘭所處場外的東風凜冽相比,招聘會場內則是人頭攢動,氣氛火爆。據統計,11月30日,在清華大學的首場現場招聘會,10多個駐場企業迎來了近2000名求職學子。中持水務公司副總經理禹麗穎和金州環境集團人力資源總監肖大貞,都曾參加過2010年的同一活動,相比當年,她們認為,2013年的招聘季,應聘人數不僅多于往年,而且生源更優秀,整個招聘,基本全是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很少見到本科生。而2010年的現場招聘,碩士以上學歷者比例為78.7%。北控水務計劃2013年招聘15人,僅參加清華和北大兩場招聘會,就收到了1200多份簡歷。首創股份計劃招聘4人,最終有近600人投遞了簡歷。活動組織者中國水網,計劃招聘15人,也收到了500多份簡歷。為此,肖大貞不禁感慨:學生們都很優秀,學生們太不容易了,競爭很激烈。
同濟大學聯合招聘現場
一方面,是求職學生的“趨之若鶩”,環保人才供應一片繁榮景象。一方面卻是招聘單位大倒苦水,精挑細選之后仍難挑到合適的人才。環保人才供需兩張皮現象成為環保行業人才應聘和招聘的主要障礙。
馬曉蘭接受采訪時,對自己的所學也直言不諱。她介紹,環境專業里,給排水專業因為比較接近市場需求,就業相對好點,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過于宏觀,對技術也不深入,就業相對不理想。
對此,中海昊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環境修復事業部總經理白靜宇表示了認同。他介紹,從現場招聘看,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求職者的學習的課程設置不太符合企業實踐要求。二是很多學生的基礎功底不夠扎實。很多研究生的簡歷初看覺得很不錯,但一深入交流,會發現很多人其實對于一些技術的了解并不深入。
在專業所學有所錯位之外,令記者大感意外的是,受訪的環境學院的學生對這些知名環保企業也知之甚少——不了解基本的市場狀況,以及企業的相關信息。
與此同時,禹麗穎介紹,目前社會的功利性和浮躁性也對學生有不少影響,一些學生缺乏合理的職業心態和發展規劃,學生在求職選擇與定位上有所偏離,存在盲目性,跳槽頻率很高,對愿意培養新人的公司來說,會遭遇更多的培訓風險。
從發展的角度,肖大貞介紹,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不一樣。培養新人需要足夠的成本,應屆生不好用,上手慢。企業快速成長時,更需要有經驗的人才。另外,從行業來說,整體市場發展不成熟,很多企業更注重拿項目做項目,相對更偏愛有工作經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