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過“緊日子”,其自身的行政辦公支出如何做到厲行節約,從源頭杜絕奢侈浪費?針對政府采購中出現的“只買貴的”,應進一步完善制度,管住“亂花錢”。
“高價”采購主要出自協議供貨,特別是“定制”產品價格難以監管和把控
“政府采購作為公共財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在規范政府購買行為、節約財政資金、從源頭上防治腐敗,以及推動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戰略目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
我國政府采購制度建立10多年來,政府部門自由隨意花錢的現象在逐步減少,政府采購的實施范圍逐步由貨物類采購向服務類、工程類采購擴展。采購的內容不僅包括政府自身的行政辦公支出,也開始逐步涵蓋一些公益性強、關系民生的支出項目,比如,農機具購置、中小學免費教材、醫療器械及藥品、安居工程、文化下鄉等。目前,在全國政府采購總量中,進口產品比例保持在3%以內,較好地體現了國貨優先的原則。
“雖然政府采購的功能不僅僅是節約資金,但政府在自身支出方面是否恰如其分、是否節約了資金,卻是社會上最關注的。”賈康認為,當前政府采購制度還不完善,特別是在具體操作層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
比如,一些部門和單位采購需求確定不合理,“豪華采購”、“天價采購”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單位不顧實際需要一味講排場,采購高檔產品,明確提出要采購進口產品,有的則希望采購市場上最好的產品,明顯超出基本辦公需要,甚至加上了某些不合理的個性化要求。
今年2月,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購辦公用品過程中,有近八成的商品高于市場價格。其中,56.1%的商品高于市場平均價1.5倍;17%的商品高于市場平均價1.5至2倍。
“報告中的一些數據和結論,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賈康認為,這些數據主要是出自一些地方的協議供貨數據,而協議供貨在政府采購中占的比例較低。從中央預算單位2012年統計結果看,協議供貨占政府采購規模的比例為12%左右。此外,京東、淘寶的電商價格相對偏低,以此作為市場平均價來進行對比,并得出政府采購八成以上高于市場價格的說法,顯然不夠準確。
“但是,協議供貨確實存在采購價格高于市場價格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特殊‘定制’產品,更難在價格上進行監管和把控。”賈康說,公眾意見最大的是,采購人以“辦公用品”為名,購買一些超出辦公功能的豪華產品;供應商借“政府專供產品”為由來抬高協議價格,回避與市場價格的比較。
“有些時候,本來市場上的通用產品就可以滿足辦公需求,卻非要多花錢搞‘定制’,難怪人們會質疑這背后存在的利益鏈條。”賈康指出,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公共財政的精神和原則,也給政府的公正廉潔抹了黑,確實需要完善制度、堵住漏洞,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