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表示,在當前較好的形勢下,中醫藥事業發展陷入了市場供給不足及自身資源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他提出,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與中醫藥學界、自然科學界相關部門一道共同努力,把中藥發展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戰略規劃。
李慎明說,中藥資源是我國傳統的特產資源之一,也是再生、可持續發展利用的資源,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1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歷經了三次大的疫情考驗: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醫藥抗擊這三次重大疫情中顯示出的有效作用,使人們認識到,在當代社會用中國文化和中醫藥學說知識體系看作生命健康保障的指南,已成為自覺的意識。
李慎明代表表示,我國雖然是全世界植物藥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因社會發展,人口增長,中藥的需求越來越大。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對中藥材的需求量從1995-2009年的15年間增長了15倍,每年消耗中藥材大約40-50萬噸,近年已攀升至80-90萬噸左右。有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對中藥材的需求量將突破百萬噸大關。
此外,國外對中藥資源的需求和國際資本介入中藥的開發也不容忽視。日本中藥原料依賴從中國進口,約六成以上中藥藥品使用的都是中國產的藥材。多年以來,美國加速對中草藥的研究進程,一些大學設立“美國中藥科學研究中心”,專門從事中草藥的研究開發。在歐洲,德國是在西歐國家中使用中草藥最多的國家,占歐盟70%的市場,服用中草藥的德國人超過58%;在英國,英國人對西藥現代化制藥所產生的副作用非常擔心,而使用傳統的中草藥則沒有這樣的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占世界總人口的80%,中草藥的開發利用在未來的10年內將在世界上全面興起。
李慎明代表指出,中藥資源列入國家安全戰略資源系列,是國計民生大事,如何重新構建中藥的發展和運行機制,是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來源:新華網(記者:胡俊超 單純剛)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