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支農”,潛心“務農”——代表委員熱議投資“三農”別怕回報慢
“只要政策對頭、重視科技、投資到位,農業一定是一個大產業、好產業,而且效益不會比工業差。現在是‘三農’發展的黃金期,農業永遠是朝陽產業。”全國人大代表、萬向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對記者說。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代表委員普遍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將是我國實體經濟中潛力巨大的產業。
推動資本和農業聯姻
資本和農業,這幾年一直“眉來眼去”。農村的資源優勢究竟如何向經濟優勢轉化?魯冠球建議,關鍵在于要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推動農業產業化。“以牛羊肉為例,在許多地方,原料肉本身的質量很好,但就是因為屠宰環境不過關而影響了銷售。把控宰殺、冷鏈運輸等環節,不是一家一戶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有實力的企業進入。”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資本正在逐步取代土地、勞動和管理的投入,變為推動中國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曾長期缺乏資金關注的農業領域,如今正在成為資本追逐的跑馬地。
魯冠球說,現在國內外的資本都觀察著中國的農業產業,研究著中國的消費市場。尤其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后,很多人已經行動起來,有膽識和眼光的企業紛紛投資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農業衍生產業。
去年9月5日,浙江省農業區域合作促進會率領一眾浙商與昆明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58家浙江企業將為昆明的都市農業投資,創建農業總部經濟園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重點打造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循環農業、加工農業和創意農業。
關于資金對于發展產業的重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寧夏中衛市市長徐力群深有感觸。中衛市的一份建議提出,要對枸杞、蘋果、葡萄、紅棗、硒砂瓜等沙產業產品的保新、儲藏、深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資金扶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支持沙產業發展的貸款業務,推行聯戶擔保,簡化貸款手續,延長貸款期限”。
“‘三農’政策將會越來越開放,并將帶來越來越多的創富機會。”魯冠球充滿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