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公立醫院改革,實行醫藥分開、管辦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2012年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主要任務事業時這樣表述。
公立醫院改革被認為是“新醫改”的成敗關鍵,而“以藥補醫’怎么破、改革推進何來錢、醫院經營誰來管”等三個問題又被認為是公立醫院改革的成敗關鍵。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三問”公立醫院改革,并為尋找答案建言獻策。
一問:“以藥補醫”怎么破?
“公立醫院改革攻堅戰中的一個難題——醫藥分家殘酷而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全國政協委員、來自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的儲大同認為,我國新醫改數年來已取得階段性輝煌成果,但要想走出“醫藥分家”困局并非易事。
他以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為例,在醫院財政報表中,醫療收入為8.1億元,支出9.36億元,虧損1.26億元;藥品收入9.3億元,支出8.5億元,結余0.8億元。顯然,醫療收入的虧損需要由藥品結余來補償。14%的藥品加成對醫院的運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一資金的嚴重缺口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城市的三甲大型醫院。”儲大同說,如果取消藥品加成,醫院職工的生活和醫院的再發展都將受到一定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溫建民建議,采用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技術服務收費標準、通過醫療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進行補償,真正切斷醫院和藥品間的利益鏈,切實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
溫建民認為,患者和醫院并不是利益爭奪的對立面,而是可以通過建立一定的機制做到“雙贏”。他建議,“一方面通過完善醫療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實行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總額控制等方式,有效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實施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離退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
二問:資金缺口誰來補?
據全國人大代表劉曉武調研統計,四川省目前每年的藥品加成收入約50億元,如果全部通過財政補償來解決,地方政府難堪重負。代表委員們認為,應深入補償機制改革,從多渠道籌措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建議,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從而拓寬醫療衛生服務的籌資渠道。
“社會資本辦醫不應受到歧視。”謝子龍說,應當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醫療衛生事業,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采取合作、托管、兼并、收購等方式參與公立醫療機構重組或承接部分職能,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促進公立醫療機構提高管理水平,為患者提供更為低廉、實用的醫療服務。
“政府應當加大衛生投入,同時也可以考慮引入商業醫療保險制度。”全國政協委員儲大同建議,將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全部用于農村地區和城鎮普通居民;國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部分有條件的小單位全部實行商業醫療保險制度,在政府的有力監管和指導下有效發揮各大商業保險公司的作用。
“這樣一來,國家的壓力可以極大地得到緩解,醫療衛生的社會面貌也可以體現出多元化服務的繁榮景象”。儲大同說。
三問:醫院經營誰來管?
“政府管理職能錯位,產權制度不明晰,醫院缺乏經營自主權;醫院管理為非經營性管理模式,管理者缺乏市場經營管理理念。”溫建民委員道破公立醫院改革“管辦分開”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是形成于計劃經濟條件下,醫院內部管理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醫療業務運行較為落后,無法適應多層次的醫療需求;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較為僵化,論資排輩和大鍋飯思想嚴重,無法對廣大醫務人員實施有效激勵;醫院財務管理制度較為落后,缺乏嚴格的經濟和成本核算,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為推進醫療改革,使人民享受公平、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我提出將公立醫院所有權、經營權,以及醫師執業權進行分離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天士力集團董事長閆希軍說。
他建議,衛生主管部門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聯合,設立公立醫院產權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建立對公立醫院管理團隊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下放經營權給醫院管理團隊,提升公立醫院的生機和活力。
他認為,在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開以后,衛生主管部門應重點加強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建設與指導,國家及區域性衛生應急保障、疾病譜發展追蹤及救治方案研究,以及醫療服務質量有效監管等方面的職能,建立相互銜接的預防、治療、康復服務體系,提高人民整體健康水平。與此同時,改革醫師管理制度,明確醫師的自由執業權。通過醫師協會對醫師進行注冊,建立醫師執業水平評價標準和考評體系。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師進行雙向選擇的機制,消除對由社會資本培養的優質醫療資源的壟斷使用,真正把醫師轉變成在公平市場環境下自由流動的醫療技術資源,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發揮最大價值。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