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編制”內外平等就業競爭
不少專家呼吁,應推動“編制”內外的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和人才晉升的平等競爭環境,提高社會基本保障和福利,激發大學生從事個人創業和知識生產的熱情。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解決就業渠道變窄的一條重要通道是發展服務業——這是容納大學畢業生最多的行業。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我國應該尋找發展服務業的積極對策,而不是對一些傳統崗位,附加上戶籍、“編制”等好處。這種權宜之計,讓服務業的發展更為艱難。發展服務業,要求政府部門加大開放力度,推進平等競爭。
與此同時,鼓勵并支持青年學生的自主創新創業。駱守檢說,一方面,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高校要開設“創新精神”方面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冒險意識、責任感等素質。
“我畢業的時候也面臨‘編制內’崗位的‘誘惑’,但最后,我還是想趁年輕多鍛煉自己。”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研究生吳恒說。他在大學期間就發起了資助寧夏貧困學生的“一本正經”計劃,并在近幾年先后創辦了“擲出窗外”食品安全信息網和“流言研究中心”網站,是一個對“編制內”成功說“不”的案例。
此外,黃洪基說,對城鄉基層崗位,國家和學校應該提供政策扶助和教育引導,他們的“編制”和待遇應該保證。“我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大學生的就業觀一定會有所改變,他們最終會選擇一份如何能讓自己更幸福的工作,而不是僅僅只考慮現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