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虧損為何還要建
本報記者 姚雪青 白天亮
近日,網上傳言,江蘇13個省轄市9座機場有7個“吃不飽”。江蘇不少地市規定所屬各單位每年包機出行的次數,甚至出臺文件強迫下屬單位包機出國出境考察,為機場“輸血”。這一傳言屬實嗎?
中國民航局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底,我國共有頒證運輸機場180個,虧損的機場有135個,其中中小機場占了87%。既然機場如此虧損,各地為何還在建設新機場?
鼓勵符合條件人員就近坐飛機,為了培植航線
記者從江蘇有關部門了解到,去年11月,揚州、泰州市政府曾聯合下發了一個名為《鼓勵符合條件因公出差人員乘坐揚州泰州機場航班的通知》。《通知》主要內容為,符合條件因公出差且需要乘坐飛機的人員,原則上要從揚州泰州機場進出;各政府各部門按上述規定,對因公出差人員乘機情況進行審核,符合規定的方可報銷。
“‘符合條件’的意思,是指本來就需要乘坐飛機出行,而不是為了乘坐飛機而乘坐飛機、浪費公款。”揚州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解釋說。對于機場目前出現的虧損,這位負責人認為:“揚州泰州機場2012年5月建設使用后,距今只有半年多時間,一些航線還在商談,出現虧損可以理解。飛往北京等地已開通的航班,上座率就較高,機場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民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航空公司開通航線需要確保一定的上座率,因而政府鼓勵符合條件的因公出差人員就近乘坐當地機場航班,就是為了讓航空公司維持這條航線。
江蘇鹽城市政府辦相關人士介紹,前些年,鹽城—臺灣航線開通,當地也曾下發通知鼓勵乘坐這一航班赴臺開展招商引資和各項交流活動。不過,通知中沒有要求各地、各單位必須經過南洋機場赴臺,必須定期組織員工包機出行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