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風日下”到“學風淪落” 科教界呼喚科學道德誠信體系
以前說,一些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愈加功利化,如今,連做科研項目也是如此。為什么會這樣?
“中國的大學病了。”不少教育學者這般吶喊,并將大學之病歸結于整個社會的浮躁:以前是世風日下,如今高校象牙塔也不免被侵蝕,學風自然淪落。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分析,現在大學決策層重視建章立制,規范教育,查處各種失范問題,院系層面也重視學術導向。但這樣一些舉措的效果目前還差強人意教師對規則都是熟悉的,但急功近利的態勢并沒有根本扭轉;學生經過教育后知曉規則,但每年還是會發現有作弊現象,高技術作弊手段也越來越多。
換句話說,在知曉規則和利害關系的情況下,如果有更大的利益在引導著老師和學生,他們一定還會想辦法鉆盡現有規則的空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一味地探討如何提高學生或教師的道德水平,或許顯得有些治標不治本。
問題的關鍵還是落到了“利益引導”上,而這里的引導并不僅僅是科教界論文或職稱評價導向,更是指整個社會大風氣。胡海巖說,在當前急功近利的社會,各種坑蒙拐騙,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對師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各種沒有任何規范的“增刊”、“文集”、“編著”,也在誘惑學者。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當下高校課程設置奉行的就是社會上流行的實用主義原則,“一切為了就業”已成了不二法則凡是與就業關系不大的專業、課程,不是被砍,就是無人問津;反之則無比吃香。
于是,有人將此戲稱為高校產業化、工業化以前高校是走在社會前面,現在是跟在后面跑。
錢理群曾以其親身遭遇說明此種現象的嚴重性。2007年暑假,他在一個大學師資培訓班上講完課,一位大學老師向他提出了一個要求,要其舉例說明:他的魯迅課對學生今后就業有什么促進作用。他聽了大吃一驚,一時語塞,甚至有點手足無措,感覺心在隱隱作痛。他感慨道,今天的大學,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說的“養成資格之所”,“販賣知識之所”,成了“職業培訓班”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也在感慨,當下一些高校的科研和教學環境,是單位追求排名、榮譽;個人追求評價、利益、金錢、權力;其結果必然導致鉆營、急功近利、關系學充斥;時間精力花在運作、包裝、應付評估,甚至造假、剽竊等,不擇手段;惡性競爭,互相排斥,無誠信可言,卻仍自我安慰“社會都是這樣”。
對此,這位老院士很無奈,“當下并無十分有效的建議”,但是一個明確的方向是,“學術環境、學術生態”的再造是緊迫而具戰略性的。他告訴記者,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客觀上對人才和創新成果有很強的需求,與此同時,處在社會轉型階段,信仰缺失、誠信缺失、體制性弊端的大環境問題,在教育界、科技界有深刻而普遍的反映。那么,整個科教界都需要下大力氣構建以自律為核心、教育、制度、文化、法制、監督相結合的科學道德誠信體系。(作者: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