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四川都江堰,許多居民選擇周末在安置房社區——壹街區的公園里進行休閑活動。為紀念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五周年,中國日報記者回訪都江堰,記錄下了今日居民生活的點滴。(記者 崔萌)
都江堰城美人更美
都江堰市因擁有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水利系統、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和國寶大熊貓而聞名華夏。某居民區寬敞的公園里,一些人在讀書,一些人在野餐或是游戲,還有一些人在遛狗。嚴柯和他新婚的妻子正在高興地放風箏。
距災難性的大地震發生五年之后,該市及周邊平原和山區中的人們的生活,早已回歸常態。 “這并不容易;這一過程仿佛是一種重生。” 嚴柯說道。29歲的嚴柯并不想用震區或災區來形容自己的城市,“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多虧有社會各界的幫助,我們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說道。
嚴柯回憶道,地震發生的那一刻就像戰爭片中的爆炸一樣。
救援人員和解放軍在震后一個小時候趕到現場。由于都江堰市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很近(只有30分鐘的車程),它是外界救援人員可以趕到的第一個災區。
80秒鐘的地震使得都江堰市陷入了停頓狀態。通信、交通樞紐、電力和供水頃刻中斷。600,000名居民中,3000多人喪生,三分之二的人流離失所。附近一座有著長達2200多年歷史的水壩遭到嚴重毀損。道教誕生地青城山上的許多寺廟和涼亭遭到損壞,其中一座涼亭有著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悲劇將都江堰變成了人類對抗自然的戰場。為了使城市重現昔日光輝,工人們已經完成了大約1000個重建項目。
嚴柯指著周圍重建的地標性建筑——花園、公園、一座圖書館、一座演講廳、一座醫院和學校說道,重建工作如此迅速,社會各界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使得家鄉重現美麗風光,他對此充滿了感激之情。
災后恢復的過程不僅改變了城市風光,也改變了城市中的人們。嚴柯說他的性格變了,從前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爭強好勝,自我驅動力很強,而現在他隨遇而安,變得更加平和了。 “現在,在我的字典里,已經沒有仇恨二字了,” 嚴柯說道,“災難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每時每刻中,災后恢復過程告訴我們,人們應該善待彼此。”
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說,五年艱苦的勞動和持續的投資最終收到了成效。劉書記說道:“多虧有社會各界多年的犧牲和奉獻,我們終于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中國日報記者 付敬)
實習編輯: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