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造成破壞的同時,也促進了綿竹人民醫院康復治療能力的提升,醫療工作者說道。
2004年醫院門診的康復科剛剛建立時,全科室只有4名工作人員。 “我們在地震前對現代康復治療沒有一點兒概念,”醫院副院長陳浩說,“所以我們從前沒起到什么作用。”
成百上千人因地震致殘,大量專家從世界各地趕來,其中包括志愿者、理療學家以及非政府組織,他們為幸存者開設了7000多門課程,并且將醫院康復科徹底改造成了全國最好的縣級康復中心。
康復中心現有30名醫護人員及理療師,他們全部接受過頂尖醫院的訓練,并對較低級別的醫院進行訓練指導。
綿竹醫院在地震前,只有價值50萬元的康復治療設備。多虧了國際助殘組織和兒童關愛組織的捐助,醫院現有價值250萬元的康復治療設備。
醫院的康復治療項目還擴展到物理治療、職業病治療、早期干預以及運用傳統方法進行的治療。“地震是一場災難,但也是醫院提升康復治療能力的機會。” 陳浩說道,“地震之后,我們治療的地震幸存者會越來越少,由于其他原因致殘的病人數量將會增多。而且因為震后醫院康復治療能力大大提升,現在我們還可以收治其他類型的病人。”醫院已經開始為中風病人進行康復性治療。
因地震致殘的人們可以接受免費的檢查。“一旦病人的生命體征穩定后,康復治療便可以開始了。” 陳浩說道,“病人出院后仍繼續接受康復治療,我們去社區對官員進行了相關培訓以更好地幫助病人康復。隨著康復治療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相關意識的持續增強,康復治療的市場日趨擴大,我們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
醫院最近對26位因地震而癱瘓的居民進行了幸福指數的測試,發現他們與健全人的得分相同。他們跟從前相比更加獨立了,并且跟健全人一樣,花一定時間獨處。
專家注意到三項調查所反應出的變化:首先,大多數調查對象關心的是他們的身體活動能力,其次,他們擔心自己的生計。而如今,他們最關心的是生活以及社交方面的問題。“但他們各方面的指標都有所提升。”康復中心的主任趙正恩說道。
許多人找到了賺錢的方法——飼養家畜、開商店、開小作坊、制作手工藝品,種植蔬菜。
專家指出病人關于生計問題的憂慮,有時并不是完全出于對經濟收入的擔心,而是對人生意的義以及自己是否還能繼續創造價值的擔憂。
唐思瓊在地震中,被倒塌的墻體壓住而不幸癱瘓,她說自己最初的壓力來自生理上的缺陷。“我每天哭,因為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走路了,”39歲的唐思瓊說,“我特別害怕久坐患病。隨后,我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心理方面。”
她說自己已經戰勝了最初的抑郁情緒。 “起初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唐思瓊說,“任何事情做起來都非常困難,在斜坡修好之前,我沒辦法出房間。”國際助殘組織為她改造了廚房,方便她烹飪。但有關生理問題的擔憂依然存在,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