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徐悲鴻作
《九寨羌女》何家英作
《夏山隱居圖》張大千作
在書畫板塊中,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無疑是造假的“重災區”,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兩個板塊在二級市場中的價格始終在高位徘徊。但是,這兩個板塊的資源畢竟屬于“不可再生”的范疇,數量的限制從某種程度上掣肘整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去年以來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當代書畫遂成突破口,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禮品市場的需求,隨著新一屆政府的新政出臺,奢侈品消費縮減,而體制內藝術家的書畫作品更加成為禮品市場的剛性需求,進一步刺激了中低層書畫市場的規模;另一方面,一二級市場都力求通過當代書畫的推廣,尋找整個市場新的增長點。于是,無論在價格標桿的二級市場,還是在廣大的私下交易中,當代書畫日益成為市場“寵兒”。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書畫產業鏈中的漏洞,就成為造假者和“老鼠倉”的溫床。為此,筆者從拍賣行、畫廊、藝術家等領域,逐一揭示當代書畫的結構性困境與潛規則中的利益鏈條。
如今古董字畫等藝術品已經超過房產、奢侈品而成為禮品市場中排名第一的類別,而在這些作為禮品的藝術品中,當代書畫藝術家尤其在美協中具有較高頭銜藝術家的作品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禮品”選擇。隨著不少官員落馬和“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傳統意義中的“禮品”市場已經開始大大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