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延期,第三響未起爆!”李宏業立即向3公里外的指揮組報告。銷毀作業中出現啞炮是非常危險的,按規定要求,觀察20分鐘后即可前去排除故障。
“你們都別動,我去看看。”李宏業對身邊的人說。
“坑是我布的,我熟悉情況,我上!”“我年輕,沒孩子,我去!”一名工程師和士官李向榮也跟了上來。
走過第二道防爆墻,李宏業大手一攔,命令道:“我是領導,該我上,你們都別爭了。”說啥也不讓他倆跟著。就在爭執之中,李宏業忽然聽到坑內傳來輕微的“噼啪”聲,判定是發射藥還在燃燒。
“快隱蔽!”李宏業擋住他倆,迅速在山腳拐彎處就地臥倒。
“轟!”第三響起爆了,三人安然無恙。此時,他們與爆炸作業點直線距離只有10米遠。
“多虧李站長心細,要不然就出大事了。”士官李向榮動情地對記者說:“跟著這樣的領導干,心里踏實!”
按照總部的要求,沈陽軍區每年都要檢測、銷毀千噸以上的地爆器材,有雷管、炸藥、引信、地雷、爆破筒、火箭布(掃)雷彈等,樣樣“火暴脾氣”,個個具有殺傷力。
夏秋季節,是每年銷毀任務最集中、最繁忙的時候。在遼西某銷毀現場,正在搬運地雷的一期士官張亮告訴記者:“這5萬枚地雷的搬運、拆分工作要在12天完成,不然就耽誤下一道工序了。”
“像張亮,一天大概要彎腰搬運4000次,勞動量非比常人。”某工兵器材倉庫分庫主任金剛心疼地說:“他們天天累得手都哆嗦,端不住飯碗、拿不住筷子。”
“銷毀工作不但艱苦、危險,而且技術性強,稍微的差池就會釀成重大事故。”沈陽軍區裝備部車輛工化部部長楊光告訴記者,地爆器材種類雜、型號多、年代久遠,安全性、穩定性難以掌控。作為專業銷毀部隊,某工兵倉庫地爆器材檢測銷毀站每年都要請專家講解不同爆炸物的性能、特點和銷毀方法;開展崗位練兵,反復體會要領,熟練掌握動作。站里80%的軍官具有全日制本科學歷,所有士官都是院校畢業。
記者看到,官兵們按程序分組作業,一步一動,不允許交叉,每個人都是重復一個動作。比如拆分地雷,大到布雷彈,小到雷管或指甲大小的火帽,都是專人拆分,每天不厭其煩地重復成百上千次。
“每次都是第一次,假如處理不當都是險情,‘轟’一聲,連寫檢查的機會都沒有。”某工兵器材倉庫主任姜世勇說:“年年組織銷毀工作,天天和‘死神’掰手腕,時時刻刻如履薄冰。”
“縝密評估,科學管理,依法操作,促進了安全銷毀。”沈陽軍區裝備部部長高潮道出了其中的秘訣。
輾轉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銷毀現場,記者看到,每到任務部隊,“銷毀兵”都是先到庫房進行清查,摸準第一手資料,認真檢查確定待銷毀器材的種類、數量,反復研究、論證方案;每次勘選銷毀作業場地,都要把周邊兩公里范圍內的民房、磚窯、礦點等走到、看到,跋山涉水,不辭辛苦。
要想作業零風險,搬、運、銷、撤等環節總體評估必在先。記者發現,每次危險品運輸,都是凌晨4點起床裝車,5點前離開市區,避開人車高峰期。作業前,要對作業場范圍、安全距離、爆轟當量及沖擊波、地震波、飛石等可能產生的破壞和影響,進行科學計算評估。無論作業量大小,哪怕一炮就能夠解決的,也要先試炸,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