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到2005年8月是樊建川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他花了9個月時間在四川安仁古鎮建了5個博物館,中國最大的民辦博物館由此誕生。如今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已經擁有24個博物館,分為抗戰、紅色、民俗、地震4個系列,館藏文物超過800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29件。
近日,樊建川攜300余件抗戰文物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展覽,由三聯書店出版的樊建川自傳《大館奴》同時首發。樊建川認為,歷史產生過很多碎片,今人收集的碎片越多,后人就越可能把歷史完整銜接。“我要做歷史的奴隸,把碎片撿拾起來。”他說。
車奴、房奴?我愿意做館奴
樊建川當過知青、參過軍,在大學教過書。他堅持要用“大館奴”為名:“現在社會上有房奴、車奴,我愿意做館奴,把畢生精力都獻給博物館。”
“館奴”的稱謂名副其實——樊建川人生的3次選擇,在旁人眼里都不可理喻。一是不當大學教師,到宜賓政策研究所當干事,高收入變成低收入;二是辭去宜賓市副市長后到外企打工,金飯碗變泥飯碗;三是把半生奮斗賺的錢,全部投入了只賠不賺的博物館事業。
樊建川收藏的800多萬件文物中,95%以上是花錢買的。他為此耗盡十幾年經商的積蓄。但也有買不到的文物。他不惜“巧取豪奪”。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樊建川到臺灣國民黨黨史館參觀時,看到蔣經國辦公桌上的筆筒里插了好幾支毛筆。于是他一邊說“蔣經國在抗戰時也做了不少事”,一邊直接拿了一支毛筆插到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臺灣的陪同人員急了:“你的心情我們理解。這樣,下次專門給你帶去……”旁人看到如此作為,真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