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民和安芳這對夫婦承受了太多的磨難。但是,頑強的進取心讓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巨大轉變。他們的自行車租賃事業,不僅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曾經是原子城的家鄉改頭換面。
從一個被遺棄的原子彈研制基地到一個每年迎接3萬多名環青海湖騎友的騎行圣地,這個發生在中國東北部青海省西海鎮的華麗轉型并非在一夜之間完成。
除了政府的推動,外來人員的高瞻遠矚與獻身精神將荒廢的兵營改裝成俱樂部和青年旅社,讓這個日益衰落的的兵工廠變成了自行車的天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二二一兵工廠,多虧了武衛民和安芳,如今迎來了新紀元。
2001年,武衛民夫婦發現了曾經的兵工廠無線電辦公室,這就是今天的221騎吧。走進221騎吧,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由門口開始沿著墻壁延伸到走廊的一大排自行車,墻上貼滿了租客留下的便簽,上面寫滿了熱情洋溢的話語。
在170平方的空間里,服務臺周圍擺滿了頭盔和手套,角落堆滿備用輪胎和工具。屋頂上插遍了全國各地騎行俱樂部的旗幟,另一面墻上則掛滿了團隊合照。
俱樂部盡管略顯擁擠卻充滿了活力。武衛民夫婦對自行車旅游業的信心讓他們堅持到了今天,他們的努力也終于得到了回報。
“剛起步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怎么經營,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拓展我們的生意,有的只是對自行車騎行的滿腔熱血,相信這個市場的潛力。”武衛民的妻子安芳說。她剛剛帶幾名騎友到貴德縣為參加2013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第二賽段的選手們加油打氣。
2000年,從火電廠下崗后,武衛民夫婦開了一家摩托車修理店。2004年,武衛民被診斷出患有腎病,為了治病,他們花光了積攢的5萬元積蓄,無法再繼續經營修理店。
2010年,武衛民夫婦來到西海鎮,武衛民在青藏鐵路修復工程當了一年司機。正是在這一年,他們注意到了環青海湖騎行的興起。
“當時,人們對環青海湖騎行的熱情不斷高漲,我們意識到我們正身處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今年46歲的安芳說到。
他們把當時唯一值錢的東西---一輛二手皮卡車賣了4萬塊錢,作為啟動資金,開了這家騎吧。剛開始騎吧里只有15輛自行車,一年租金2萬元。
盡管設備不夠齊全,騎吧仍向租客提供許多免費的服務,包括路線設計、酒店預訂、騎行向導及后勤支持。自行車租金從每天50到100元不等,變速不同價格也不同。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因此我們控制騎吧的規模來保障每一位顧客的服務,”43歲的武衛民說。盡管他身體不好,但他仍堅持著修理自行車。
辛苦的付出很快得到了回報。騎吧開始盈利,他們也歡迎顧客提各種建議。
每年旺季的時候(六月到八月),騎吧招待近2000多名熱情的騎友,去年騎吧的凈利潤達到將近5萬元。現在,騎吧擁有將近140輛車,8個提供食宿的合作伙伴,即使在旺季也能給顧客提供優惠。
“221騎吧在草根車隊里很有名氣,” 劉柯甫說。他是來自四川的自行車愛好者,來騎吧尋求幫助。
由于遭遇大雨和強風,劉柯甫和他的朋友不得不在半路停下,騎吧在兩小時內就派面包車把他們接了回來。
“他們的服務很周到,這也是221能擁有回頭客的原因,” 劉柯甫說。
盡管如此,武衛民對修理自行車仍然抱著十分嚴謹的態度,在使用前后都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螺絲和齒輪。
“我天生就對修東西很感興趣,我們的車沒有一次因為機械故障被卡在半路,所以我感到很自豪。”
安芳說,她很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丈夫身體不好卻還要經常加班,因此她盡量承擔起戶外操作,比如組織活動和騎行向導。
“在我們家是女主外男主內,和傳統的中國家庭正好相反,”安芳開玩笑地說。
近年來,這里陸續開設了20多家俱樂部,西海鎮的市場也趨于飽和。今年年初,武衛民和安芳決定在貴德縣開一家分店來拓展他們的業務,但是由于資金不足加上地方保護,那里的生意并不太好。
去年11月,青海省副省長張建民參觀了他們的騎吧,并幫助他們解決了兩年共10萬的補助貸款問題。
“這真是一場及時雨,”武衛民說。“政府的幫助讓我們對未來發展業務更有信心。”
今年五月,武衛民夫婦用積攢的40萬元在貴德縣又開了一家俱樂部和青年旅社,希望能再賺個盆滿缽滿。
安芳說:“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這里成為世界騎友之家。”
英文見報:8月6日20版
(作者:孫曉晨 編譯:實習生 林姝彤)